刘慈欣:《流浪地球》可拍续集
2019年春节档期电影票房冠军非《流浪地球》莫属。作为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电影监制,刘慈欣曾表示,中国科幻电影开启了壮丽的航程。近日,刘慈欣接受了央视记者专访, 回答了部分央视新闻网友关心的问题。
【发布日期:2019-02-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希望所有的作品都拍成电影
问:影片看哭很多人, 您哭了吗?
刘慈欣:没有,我们看电影是从创作者角度去看,不是从普通观众角度去看。我看到感人情节,更多地会想怎么加强效果更好,是以工匠、创作者的心态去看。一般来说,我们是打动别人,自己一般很难被看过多少遍的作品打动。
问:有网友质疑影片中一些科学设定让人无法接受,您怎么看?
刘慈欣:确实里面的很多设定不是太严格,甚至是一个BUG。这可能有各方面的原因,可能受拍摄技术的限制、故事的需要。比如打掉摄像头确实不能把人工智能毁掉,你要表现毁掉人工智能的话,是有办法的。典型的就是《2001太空漫游》里面,毁掉人工智能很专业,航天员进到电脑的主板上,把存储芯片一块一块拔下来真的就毁掉了。可在《流浪地球》里,你让吴京去这么干,那电影的时间可能要拉长很多。所以在遵守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又保证电影的可视性、可看性。
问:《流浪地球》会拍成系列吗?
刘慈欣:这不该问我,去问制片方导演,拍不拍不是我能决定的。但是我觉得如果《流浪地球》第一部的票房照这样的趋势走下去的话,是完全可以拍第二部、第三部的。我希望我所有的作品都拍成电影,这没有问题,但是毕竟科幻电影和小说相比,它受到的制约是很多的。
科幻作品不是预测未来
问:国产科幻电影未来该如何发展?
刘慈欣:首先,不要被某些框架限制死,科幻电影一定要多元化,要有多种风格。不能照着某一个风格、照着模式去拍,那是没有前途的。
另外,要建立起一个科幻电影的工业体系,这个必须得有。这个工业体系就是很专业的,比如做星空特技的、做飞船特技的,都有它特定的专业,这个体系必须建立起来。
第三,必须有好的原创内容,这个很重要。原创内容从两方面来,一方面我们要好的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品,这个现在太缺了。此外,科幻电影相对于从文学作品改编而言,它更适合原创。我们其他领域的编剧数量很大,但是科幻的编剧数量很少,这方面我们必须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科幻编剧来。
问:科幻作家能预测未来世界吗?
刘慈欣:不可能,描述不出来,不光是我,谁都描述不出来,甚至你描述100年以后都很困难。所以我们写科幻的人不是在预测,我们只是把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排列出来,但是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性,我们只排列那些最有意思的、 最震撼的。我常举一个例子,一个不走的表,它一天还有两次能弄对。同样,你排列的足够多的可能性,这里面肯定有几种能遇上的。但是不是预测的,科幻小说家并没有神奇的力量。
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未来感
问:您创作中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么?
刘慈欣:我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其实就是创意,不能说是枯竭吧,而是很难产生能让自己兴奋起来的科幻创意。这个大家有些误解,好像你写一部作品非要超越前一部,我没有这个想法。我说过一部作品,它有很多因素是机遇,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我要写一个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能支撑你写下去的,就是你自己的想法很兴奋。如果我都兴奋不起来,你别指望让读者能兴奋起来,这是我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问: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
刘慈欣:其实我们的科幻发展到这一步,并不是因为科幻本身,也不是说现在的科幻就比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水平高多少,它是大环境决定的。《流浪地球》的导演也反复强调,整个国家处于快速崛起的现代化状态,给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未来感。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有在中国有这么强烈的未来感,这种未来感就是未来给人的吸引力,世界上现在任何地方没有办法与中国相比。顺理成章,它就促进了科幻小说、科幻文学的繁荣。
(央视)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