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出才女 励志毓菁英
——记涵江下徐黄氏后裔、原莆田县优秀教师黄采兰
【发布日期:2019-03-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姚汉村】
风雨同舟师友情
黄采兰一生难以忘怀的人,是集师姐、师母、义母于一身的梁淑英老师。在学生时代采兰有幸得到梁老师精神与物质上的关照。除了年岁差异,她们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梁淑英老师原籍梧塘镇漏头村,其父梁济川早年响应孙中山的护法号召,投笔从戎,任北伐军第二支队长,北伐胜利后,调任福建省防军团长。梁淑英天赋聪慧,早年受其父影响,饱读诗词歌赋,落笔成章。她1934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10月随夫定居菲律宾,在当地宿务市华侨中学任教并兼任教务长。1957年回国,继续在莆田六中等中学执教。黄采兰有幸在初中、高中阶段与梁师朝夕相处,亲受教诲。梁老师博学多才,平日传授的人生哲理、醒世警言,深深地根植在采兰心中,对采兰的淳厚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在“文革”“左”祸横行的艰难岁月,采兰和师母梁淑英,分别下放到西天尾后黄小学和莆田第十五中学。虽然她们两人在运动中受冲击的程度不同,但同为天涯沦落人,她们仍像过去一样,始终保持亦师亦友、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互帮互助共勉。八年间,在后黄与漏头村的乡间小路上留下梁、黄师生俩的相依相伴的踪影。梁淑英创作的诗词、散文在文革中被抄家,1976年底梁师晚年赴港定居后,争分夺秒回忆重写诗词、散文并汇编成册,嘱咐采兰编印成《一鳞半爪》一书。1997年重阳节,原福建省莆中(今莆一中)高八组、高九组的老校友聚会时,由采兰分赠给各位同学,校友们如获至宝,拜读再三,深受教益。梁淑英这位才华横溢的莆阳才女、华侨名师,于2010年4月7日在香港病逝,享年101岁。采兰得悉梁师逝世,悲痛万分。为了缅怀巳故恩师及同窗好友,她提起笔,先后参加编撰《余晖》、《余晖依旧》、《良友》等纪念文集,寄托对师友的深切悼念,同时也留下自已在坎坷岁月中的鸿爪雪泥。
晚晴岁月惜余晖
黄采兰退休之后,政治环境逐渐改善,丈夫姚杏村抗战老兵的身份也得到肯定与褒扬,子女们也已各自成家立业,她从此卸下了沉重的生活重担,往日沉闷忧郁的心情豁然开朗。她十分珍惜晚年的悠闲岁月,切实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她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思想与时俱进,可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她先后撰写多篇涵江下徐黄家辛亥革命先辈回忆录发表于莆田文史类刊物上,其中《追忆先祖黄纪星点滴事迹》、《追记叔父黄典麟烈士》在涵江区文史资料刊物上登载,《我的伯父黄苍麟》等回忆录刊载于《闽中情》专刊。1995年采兰参加莆田渭阳黄氏族谱续修工作,历时三载,她以聪颖的资质、广博的学识,爬罗择抉,辛勤笔耕,共撰写回忆文章6篇近万字,为莆阳黄氏源流及莆田市近代民主革命史研究提供了宝贵史料。这卷《福建莆田渭阳系黄氏族谱》续谱现存于北京中国历史档案馆,是采兰留给世人的宝贵人文财富。
采兰晚年身居莆田,心中仍时常惦念散居在福州、广州的两位胞弟的起居冷暖。2012年5月,其大弟在广州突然病逝,她安排子女千里迢迢代她奔丧。2013年初得悉其二弟患病住院,又安排子女代她去福州探视。祖家两座黄氏祖坟年久失修,她叮嘱子女重新予以妥善修复。正是:风沙吹老了岁月,却吹不老她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先辈的殷切缅怀。
2013年5月30日,黄采兰在莆田安然辞世,时年88岁。这位耄耋老人带着先辈们传留给她的知识救国、教育兴邦的爱国心离去了!回望黄采兰所历步履,芳华岁月满是蹒跚,心路历程艰难崎岖。她随和谦让的性格,使她长期身处逆境却能得以安然渡过。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她留给人们的总是温和慈祥的微笑。她活得那样坚强,柔弱的身躯透着坚韧和刚毅。
这就是黄采兰,一位默默地为崇高使命付出大爱的知识女性,一位值得后人敬重的兴化名门后裔,莆阳教育界名师。
|
感恩母爱 温馨相伴 镇海街道梅峰社区举办母亲节亲子活动
音乐盛宴 燃爆莆田
荔城区北高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感悟奋斗精神 探寻文化根脉
我市创新电力服务模式 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