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4月29日电 旅途中乘坐“复兴号”时,在时速350公里的车厢里,你可以做个试验:立起一枚硬币、倒放一瓶矿泉水,看能坚持多久屹立不倒?在硬币、水瓶不倒的背后,是默默支撑高铁奔跑的匠人们。 吕关仁,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铁线路维护工程师。作为一线工程师,他不断探索轮轨关系,把养护技术创新作为职业追求,一干就是35年,在铁路系统内部被誉为“高铁平顺大师”。 1980年,16岁的吕关仁考入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济南铁路局(现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品学兼优、聪慧好学的吕关仁热爱钻研业务,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27岁时,吕关仁被安排从事铁路线路维修工作。 舞台大了,吕关仁更加好学了。每天7点前到办公室,先学习技术业务1个小时,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各种铁路工务技术方面的专业书籍。“这是我工作30余年来,学习使用的专业书,放在这里,随时都可以查阅。”吕关仁告诉记者。 站在高铁技术发展的前沿,吕关仁对中国高铁一直满怀深情。1995年,吕关仁到国外学习,有机会接触高铁技术。临回国时,他的一个背包里全是书籍资料,有人建议他打包寄回,但他坚持自己背回来。“当时那些书是我最珍贵的宝贝,只有时刻带在身边才踏实。”吕关仁说。 20世纪90年代,我国铁路小曲线半径钢轨侧磨问题十分突出,有的使用寿命仅10多个月。为此,吕关仁对减缓曲线钢轨磨耗问题反复研究,终于在2001年成功研制了曲线钢轨干式润滑技术,可延长钢轨使用寿命1倍以上。如今,该项技术已作为钢轨养护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全国铁路推广应用。 中国高铁运营之初,为了便于学习外文资料,吕关仁每天随身携带一本《英汉铁路工务工程词汇》,上面写满了标注。时至今日,这本厚厚的《英汉铁路工务工程词汇》依然在他办公桌上的醒目位置,只要有空闲,他仍会翻阅学习。 2008年以来,为尽快形成高速铁路线路维护成套技术,吕关仁作为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铁路线路维护技术专家工作室的首席导师,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黄河特大桥桥上线路维修技术研究”“京沪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监测技术研究”等多个中国铁路总公司科研项目。10余年来,这些科研项目的成果为掌握高速铁路轨道变化规律、构建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监测技术体系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中国高铁技术不断发展,吕关仁这两年也会感到“本领恐慌”。作为高铁线路维护技术人员,深知建设高速铁路不易,维护好高速铁路同样不易。“高铁在中国大地上飞驰,时不我待,只有充分掌握高铁养护规律,不断创新,才能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吕关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