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有为客人到机场、车站、码头送行的经验。一般说总是先约好时间,但还是要提早一点去旅馆等候客人,然后开车或一道乘车去候机、候车的地方。到了以后,如果还有一些时间,便尽量找一些高兴的话题道别,直到客人进去安检前,还要举手不断地摇晃,表示依依不舍。 看来,把为客送行看作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不会错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送行这一类的作品就特别多,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就是“柳树”或“长亭”,一提起来,离愁别绪似乎就会涌上心来。多少年来,它们也一直成了人们寄寓送行的两大物体。比如《采薇》一诗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的诗:“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此类题材写得好的还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不过,细数起来,唐代关于送行的文字,最着名的应是李白赠汪伦的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主客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奇特,令人回味无穷;从此,“桃花潭水”就成了后人们抒写离情别绪的常用语。记得不久前我重读这首诗时,它让我联想到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流传甚广的那句话:“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由此我发觉,这句话的源头仍是李白的诗,只不过是作者以正话反说的陌生化表达,将“爱的别离”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更有当下感。 无疑,友情愈是深厚,愈能刺激泪腺,最终使主客双方都禁不止眼眶湿润起来。这正是: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即便如民间熟知的梁祝十八相送,男女情牵,纵有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教人顿然心碎。除此,人所熟知的还有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说是送行,却定格了一幅经典的爱情唯美画面,引起许多人心灵的共鸣。 而生活中,人们由于送行,由于客已远去,心中为此惆怅不已、怅然若失甚或伤肝动肠的也不鲜见。还是举唐诗吧,其中就有一首这样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由此或可窥见,送行固是美德,是情义所需,但给人带来的情绪却不见得都十分愉快。 然而世上的人,总是要来来往往的,因此送行的事也总是不断发生。到了今天,由于交通迅猛发展,人们来往也更加密切,送行更成了一种“家常便饭”。有道是:天涯变成咫尺,一日可以秒杀,为客送行的事,似乎就不足挂齿了。 不是么?如今,我们已很难再看到现代人写的送别诗文了,这一类的作品似乎已经与我们离别,渐行渐远了。因为在现实生活的快节奏中,离别确巳变成一件很普通、很轻易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送行,便很难激起情感的涟漪和火花。难怪有人会打趣说:即使是送别多年的友人,谁还会去江边折一枝柳呢? 是的,这都是时代不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的原因。不过话得讲回来,若是知心朋友,来来往往,相送的次数愈多,情感的深切似乎也不会有所减淡。因为,古来有云:人生得一知已足矣!这种友情,是世间超越血缘、地缘,甚至超越骨肉血亲之爱的,这正是所谓真挚友情的奇特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