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人:陈玉水(莆田市2019届高三语文指导组成员、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一、把准命题导向,吃透纲领的传达旨意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5月29日在2019年第6期《中国考试》上发布了《发挥高考内容改革导向作用 助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一文,具有极强的命题导向意味。文章重点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丰富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高考内容改革就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考试内容体系,加强对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高考内容改革要把健康观念和意识、审美能力和修养、劳动精神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纳入考查范围,要通过构建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考试内容体系,助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助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在距离高考仅一周左右的时间发此重文,命题导向的传达意味不可谓不明显。而今年的作文题很好地契合了此文要义。若关注并重视考试中心的发声,则广大考生可做到胸有成竹。 二、解读材料内涵,体现写作的审辩思维 就写作材料与要求而言,要求考生仔细审读,在充分领会命题意图的基础上,精准切合写作情境展开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选自《左传》,“夙兴夜寐,洒扫庭内”源于《诗经》,选句分别体现了“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及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内涵。靠双手实现梦想、用劳动创造价值,是人之为人的朴素道理。中国人民自古都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民族,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而“绵延至今”这一关键表述也不可忽视,它暗示热爱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更是我们时代深植于每个劳动者内心深处的真诚信仰。它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梦想。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营造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的社会风尚。不可否认,社会上一度对劳动的价值有所怀疑,但时至今日,劳动的意义与价值都在回归。 三、思考任务要求,体现交际的情景设置 新课标“高考命题建议”提及:“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方式等”“学生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体验典型的思想情感”。所以,除了格式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发言内容须很好地体现交流意识。身为发言者,要思考你向在座的听众陈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同时,还要鼓动听众,倡议大家真正做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永远不会眷顾坐享其成者,离开辛苦的劳动,梦想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但劳动可以让梦想成真。唯有依靠我们的双手去劳动,才能创造幸福,才能实现伟大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