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回忆何少川老师
【发布日期:2019-06-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朱谷忠】
  “师不在多,在于识见高远且善于教诲”。这是何少川老师去世后,我常常想到的一句话。
  其实,何少川老师一直是我心目中敬重的一位省领导。而我在这里也称他为老师,实则因他对我有过长期的关爱和教诲,让我一直牢记在心,并时时感恩。
  关于何少川老师,其实在1964年以前,我读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他的名字了。那时他在《福建日报》的“海潮”副刊工作,对农村青年的投稿非常重视,不但和编辑张元锦先生经常选用过我的作品,有时还在亲自寄给我的样报中附信鼓励,使我深受鼓舞。1965年底,我有幸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在福州黄巷临时招待所集中时,他竟委托张元锦先生特意在夜间到住处看望我,让我感动的举止无措。其间,他请张元锦先生转告对我说的几句话,到现在我还记得。张元锦先生说:“小朱,少川同志听说你是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个,鼓励你一定要加倍珍惜,努力学习,争取当好一个农民作家。”
  我自然牢牢记住了何少川老师的话。北京赴会回来,按照大会的要求,我坚持在农村一边劳动、一边创作。没想到,刻苦努力终于换来收获,1973年,我被破格调到《福建文学》担任编辑工作。此后,在一个文学讨论会的场合里,我终于见到了何少川老师。
  后来,何少川老师当了省领导后,常给全省文化和文学部门作报告,我和他见面的机会就多了。不过他在散会后常常被许多人围住,简短回答一些问题,我只能用目光远远看他。但有几次他看见了我,竟招呼我过去。我握着他的手问好,显得有点拘束,但他却善解人意地笑道:“我知道你调到在省作协工作了,怎么样,有什么事可以直接来找我。”
  但我没因什么事直接去找何少川老师。只有一次,因筹划由省作协主办的文学奖经费来源问题,我把给省文联的报告另寄一份给他,希望得到他的意见和批示。没想到,不久后他亲自出马,与爱国华侨黄仲咸先生商谈,促成并设立了“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消息传来,全省作家非常振奋。从此,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这个文学大奖共颁发了十四届,前后有近四百人作家得到奖掖。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何少川还在黄仲咸事迹编册上亲自撰文,称赞黄仲咸先生“思想境界高远”,“广雨被泽”,并祝愿“黄仲咸先生之善模良范,深入人心,发扬光大;得泽春花,迎风吐艳,长播芳香!”
  还有一次,是1997年,作家出版社为我省几位作家出了一套《海潮丛书》,何少川老师的散文随笔也是其中的一册。书印出来后,我请示他怎么送过去?他即派人过来,叫我一起把书送到他办公室。这是我第一次到他办公的地方。见面后,他一边请我喝茶,一边翻看他的作品集。看了一会,他抬头对我说:“书印得不错,感谢你和文联的同志为我这本书付出的劳动。”我一听连忙摆手:“何书记,你原来就编得很好了,我们只不过在篇目上征得你同意稍作一点儿对调。”他又说了一句:“谢谢大家”,接着对我说:“谷忠呀,你看我这书橱里有什么书你喜欢的,尽管挑一点带回去!”我一听大喜,居然不知礼数,一下挑了十几本书抱在怀里,对他说:“谢谢、谢谢,那我回去了。”何少川老师站了起来,笑着说:“好啊,下次有机会还可以送你一点。”
  其实,我和何少川老师往来最多的是简短的书信。有一时期我兼任着《散文天地》月刊和《海内外文学家企业家报》主编,每次给他的约稿信,都是几句问候,便开门见山、邀约文章,而他身居高位,对冒然的我也不见怪,总是按规约日期把稿件请人送达,附言也是三言两语,有的则是节日期间互致问候,情真意切,每每捧读,热透衷肠。特别就文学创作来讲,他成就很高,却虚怀接受编辑的意见,但非有深知灼见的却绝不苟同,令我一直十分敬佩。
  何少川老师不但在文学创作上有主见和品位,他丰厚的阅历和积淀,也涵育了他宽广的学术视野。他在主持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工作期间,就把闽台文化研究当成一种责任、更当成一种神圣使命,由此作出了卓越贡献。除此,他还带领全省诸多作家记者,走遍全省84个市区县,出版了84册报告文学散文丛书。我也从2007年到2018年,跟随省炎黄、省作协采风团走进全省各地,11年风雨兼程,收获颇丰,至今回望这一业已完成的历史长卷,感慨万千。
  说实话,我很庆幸有这样的机会,能在采风过程中与何少川老师以及各位亦师亦友的同行们保持着密切交往,而整个团队十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友爱、和睦的氛围。这种氛围,自然缘出于何少川老师对我们下一辈人的亲切关怀与宽容。记得开头第一个走进的地点是安溪,何少川老师就对我说:“你在省作协比较了解作家情况,因此请你选一批愿意参加采风、能按照当地要求进行写作的作家参加。”实际上,许多作家名字每次报上去都得到采衲,每次也都很好完成了写作任务,何少川老师对此也是满意的。然而,有些文章超越了太多规定字数,限于篇幅,必须进行删削。我作为执行编审之一,有时却视而不见,最后送到何少川老师那里,由他去压缩。有一次采风与他走在一起,他就说起这个事。只见他神色严肃地对我说:“我看呀,你们是想当老好人;规定的动作你们不做,最后延误的是出版时间。”我听后,只觉脸上一阵发热。从此后,不管谁的文章,只要字数超过太多,我都照“砍”不误,认真整合。其实,多次与何少川老师交谈,发现他不但近人情、懂世故,有时批评一些我们在为人为事方面的不足,要求严格,但也从不强人所难。倒是采风作家中有什么要求,我向他反映后,他总是认真听取,直到召集小组会议研究,最终采纳。
  “认真一点,还要认真一点。”这是何少川老师对84本走进书籍的从写作到出版的一再要求。至今回想这一教诲,终于悟到与其说这是他对大家的一个要求,不如说是他自己对现实和历史的一种敬畏,更是对每一位作家身份的珍视;而今在我看来,何少川老师在这句话里同样看重的,还有对下一辈人培养、教育与期望。
  2019年5月2日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