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词《玉楼春》赏析
【发布日期:2019-07-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宋祁词《玉楼春》(亦名《木兰花》《惜春容》《西湖曲》):“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其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古人情有独钟,赞声不绝:《花草蒙拾》载,“‘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宋祁时任工部尚书),当时传为美谈。吾友公融极欢之,以为卓绝千古。”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称:“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入词,与宋尚书同一时代的词人似也特别欣赏:秦观有“纷披枳与棘,尔复鼓狂闹。”黄庭坚有“车驰马逐灯方闹。”苏轼有“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还有晏殊的“宿蕊斗攒金粉闹”等等。人世间事物“闹”扬扬,诗人词客之笔也因之“闹”纷纷。
  宋尚书这个“闹”字,从汉字的多义性看,往往容易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因“闹”字有搅扰之意,如闹事、吵闹、闹水灾、闹蝗灾、闹意见、闹情绪……它给人的心理暗示是不愉悦的,不利于调动人的审美情趣,因此有学者对“闹”字持有异议。另一面,“闹”字也具有积极活跃的态势,如闹元宵、闹洞房、闹春耕、闹革命,这种“闹”能极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参与意识,能引人入局入势,可见因势闹之也无妨。
  封建社会文人骚客,大都有闲情逸致,吟诗填词,多见入俗落套:游春往往是东园、东郊;写梅都先写南枝、驿外等;咏菊常联陶潜、黄巢;写竹离不开虚心和节气等等。宋先生看来对此已经厌倦,不满足于为杏花鲜艳的表象着色,于是“闹”起来了。这是创新与勇气。这一“闹”,闹出杏花簇簇盛开的规模;闹出蜂蝶围花盘旋的嗡嗡声,将无声闹成有声;把春天置于儿童一般嬉戏的喧闹氛围中,同时也闹出名声和效应。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悲欢,天地万物以阴阳相依相成。在同一时空和境况下,人的情感也会起落波动,情绪一直处于“闹”的亢奋状态,就容易乐极生悲。于是心中荡起一层淡淡的哀愁,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感悟:“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有人将这两句理解为人生短苦,要不惜掷千金以及时换取快乐。这样读来,消极悲观情绪成为这首词的主要情调。宋祁一生仕途顺畅,享尽荣华富贵,生性乐观好逗,充满欢愉的人生态度。词作者这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未必那么消极悲观,或许更多含有对人生的醒悟与启示:漂泊不定的短暂人生,总是苦愁忧患相伴,难得开心娱乐。请注意第二句后面的那个问号:面对这一现实,世人为什么只肯将心思花在追求与爱惜财富而轻视开口畅笑?心理的愉悦对有限的人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呀!这样来解读与前面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情绪就自然衔接,也不致有大起大落之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虽历代传为佳话,但它并不是构成全词的灵魂,只为下半阕的抒怀奠定基础。我以为全词最具诗意和耐人寻味的应当是最后两句:“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色彩对精神的启示是不言而喻的,见眼前如此美丽动人的春色,心中浮想联翩,突然想到转瞬将是夕阳,眼前美景难留,于是展开积极浪漫的想象,举杯劝说斜阳,请别匆匆归去,留住美景与世人相守相亲。王观也曾有“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惜春感慨。只恐春归去,花间留晚照不是消极情绪,而恰恰是对人生的眷恋和希望所在。“希望”本身就是人生的积极态度。没有希望便没有人生。只有绝望才颓废、才消沉。从“春意闹”到“留晚照”,通过前后的呼应,形成了心理的平衡与和谐。平衡也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黑格尔认为“审美是充满敏感的观照。”夕阳、黄昏中柔和的群花,如朝阳晨花一样能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鉴赏,能激起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春意闹”,我们欣赏到春色的无私和热情;“留晚照”,又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庄严之美。在这样的和谐与平衡的氛围中,容易产生一种惜春、惜时、惜人生的积极感情。由此看来,全词的基调不是悲观失望,而是精神焕发,通过情绪的跃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叹、关注和积极的主张。
  当然,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这首词还不是完美之作,如首句“东城渐觉风光好”,句子过于直白平庸,只起提示作用而少有诗味。第二句“彀皱波纹迎客棹”竟为单调的叙述,光有外物而无内神,也不便朗读。第三句起才有了诗味,但与前者又联得不紧。本词与他的《蝶恋花》(绣幕茫茫罗帐卷)相比,工力稍逊几分,如果没有七、八两句殿后,其美学价值也就淡泊了许多。当然,前者写景,后者写人,似不该相提并论。
  面对夕阳,面对人生,不必“日落襟袖啼红泪,低头无语怨东风”,而应当积极坦然:“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纵然有点无奈,亦不失开心乐观也。

      吴燕泰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