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破月来花弄影
——北宋诗人“张三影”趣闻
【发布日期:2019-07-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北宋诗人张先在嘉禾(今浙江嘉兴)任判官时以病卧床,不参加府会,写了一首言愁词《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词的大意是:张公边饮酒边听“水调曲”(相传为隋炀帝所作),想以酒来解愁。但是愁深难消,至午后酒醒愁却依然不散。送暮春归去,未知几时春再归来?黄昏对镜,但愁春残人亦老。过去的事只在依稀的记忆中一片迷茫。朦胧的暮色里,见那沙洲上成双成对的水禽(有的作鸳鸯解)并立。月儿终于挣脱了云朵的束缚,冲破封锁把清辉洒满大地;花儿点头弄舞与明月遥相呼应。夜灯在重重的帘幕中透出迷迷朦朦的微光。夜混沌而迷离。人们已安顿下来。风儿却还未止息,明朝落花又将洒满香径。
此词写伤春叹老的心情,其中“春”不单指时令的春,也隐含着人生之春。作者对春去年逝感慨万千,以“送春”点出了重重愁思:一愁春天归去;二愁花谢人老;三愁未来难测。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其愁情伤感袭来,心事渺茫,令人惆怅,排解不开。作者以苍茫暮色、沙洲鸟伴、空中云月、地上花影等自然景物来烘托,写出伤景心愁,足见其愁之沉重、愁之浓烈、愁之深广。其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为作者得意之句,亦为后人称颂。
《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诗话》记有:有客对子野(张先字子野)说:“人皆谓张公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曰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随风絮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可见,“云破月来花弄影”在张公心中得意之状。另有一传说,《天仙子》写就不久,有一次欧阳修碰见张先,迎面第一句就夸赞说:“好!云破月来花弄影。”本句亦为大文豪所赞赏,正是“眼遇佳句分外明”。
《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遁斋闲览》中有一则故事: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宋祁)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逐出、置酒、甚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这故事在当时传为美谈。
王国维《人间词话》内记道:“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中记有:“‘云破月来’句,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
张公为何得意此“影”?世人为何赞赏不绝?
原来,“云破月来花弄影”确为语出惊人,美意不尽。在七个字中,用天上的“云”“月”,对应地上的“花”“影”;用“破”字描绘了天上云移月出的千古迷人画面;用“弄”字点出人间花影摇曳的美姿。尤其是“弄”字用得妙,用得活,其内涵非常丰富,既有游戏、表演之感,又有音乐节奏、曲调之韵。从动态中刻画出月夜的清幽迷人,使景物由静而动,赋予了动态感。全句迷漫着一种月夜清幽、大自然冷寂与诗人愁闷的茫然。杨慎在《词品》中赞其“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其评赏可谓十分到位。尽管画家能描绘出天空云彩的色调、月亮皎洁的面容,但那都只是静止的画面,却无法描绘出“云破月来”的动态美。画家能染出朦胧月色下的花容与倩影,却难展现花枝摇曳的美姿。难怪张公对此句有自我陶醉之感了。
张先晚年常与梅尧臣、欧阳修、赵拚、苏轼等同游于苏杭,笔下多有花月艳冶之词,诗词尤好用“影”字,人称他为“张三影”。除上述他自引的“三影”句外,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说:“张三影已胜称人口矣,尚有一词云:‘无数杨花过无影’,合之应名‘四影’”,朱彝尊对“杨花句”更是赞赏至极,他在《静志居诗话》中评论说:“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其实,张公笔下何止“四影”,在《张子野词》(又名《安陆词》)中,还见有“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浮萍断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华州西溪》)等,又见“二影”。那么,张公就堪称“张六影”了。
吴燕泰
|
荔林水乡 夜绽华光
毕业启航 共赴新程 湄职院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荔城区北高镇 深入基层听民声 办好实事暖民心
古韵新声颂党恩 我市举行“迎七一”文化惠民专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