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闲书”
【发布日期:2019-07-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翻看一些名家的传记,从中可知名人的很多趣事来。其中,名家看“闲书”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写出流传千古的《聊斋志异》的清代着名文学家蒲松龄,诞生于一个渐趋败落的地主家庭里,由于家境清寒,请不起先生,他的父亲蒲盘就亲自教他们弟兄四人读书。少年时的蒲松龄聪明好学,才华横溢,“经史皆过目了然”,学过的文章能“倒背如流”,在兄弟之中最受父亲钟爱。他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常常偷看父亲书房里的藏书,喜欢读志怪小说。有一次,蒲松龄正在书房里入迷地看《搜神记》,忽然,父亲推门进来,见状非常恼火:“为何不用功学习,却看这些闲书?”蒲松龄吞吞吐吐地说:“你让背的书我都背过了。”父亲板着脸说:“背来我听!”松龄眼睛一眨,露出调皮的神气,接着便流利地背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子水。木直中绳……”父亲听后,非常诧异地问:“此乃荀子劝学篇,我并不曾教你呀!?”松龄指着满屋的书说:“这些都是我的老师。”父亲转怒为喜,但语气仍严肃地说:“咱家虽是书番门第,但并不富裕。为父只得一边经商,一边教你,今后蒲家改换门庭,荣耀乡里,就指望你了,你该勤奋读书才是。”松龄默默点了点头。蒲松龄少年苦读,博涉经史,学业日有长进,诗文俱佳。加上他读了大量的志怪小说,酷爱民间故事,这为他以后《聊斋志异》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小时候也是个爱看“闲书”的叛逆小子。八岁那年他被父亲送去私塾,一直读了六年的“孔夫子”。私塾的书很枯燥,他得从《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这些老读物学起。凭着过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他很快就将这些知识烂熟于心。他心里最爱的是《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这些旧小说,可父亲和私塾老师都称这些为旁门左道的“闲书”,坚决不让读。于是,在学校,他就用课本挡着偷看,在家里,就用布把窗户遮住,使父亲看不见灯光。在这个与老师父亲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他把这些“闲书”都读烂了。不仅自己读,他还乐意和村子里的老人、伙伴们分享他读的书和感受。时光荏苒,这个爱看“闲书”的叛逆少年,在二十多年后成为了二十世纪世界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杰出的领袖。
茅盾是我国现代着名的作家。他在少年时代就十分爱看“闲书”。一次放学回家,他在放杂物的平房里找到一部刻印的《西游记》。尽管这部书是木板刻印的,有的字迹已模糊成一片,可是,他一拿到书就爱不释手,拣那些可以看的章节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茅盾的父母对此并不阻止,还找来一部石印的《后西游记》给他看,抽空给他讲《西游记》中的故事,与他谈论书中人物的功过是非。父母还谆谆教导他,看小说不能只拣有插图有趣的那几回看,而要细心琢磨,把文理看通,使语文有长进。茅盾读高中以后,读小说的兴趣更浓了。《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名着,他都抽课余时间,广泛涉猎。这为他后来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许是受旧小说中那些精美插图的感染吧,少年时代的茅盾很喜欢绘画和篆刻。他学绘画不仅认真临摹《芥子园画谱》,练好基本功,而且喜欢变化和创新。茅盾少年时代看“闲书”的经历,与他后来成为着名作家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小时候也非常爱看“闲书”。他在念小学的时候,最爱看的“闲书”是《三国演义》《济公传》《水浒传》《东周列国志》《说唐》《封神榜》之类。读得最多的是《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这样的侠义公案小说。叔父禁止他看“闲书”,他便施出障眼法偷着看,道具就是“盖垫”。盖垫是北方人包包子、蒸馒头、晾面条、盖面缸用的编织品,家家都有。季先生在1986年回忆说:“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粱秆编成的盖垫。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小时候更是个爱看“闲书”的书痴。莫言说,小时候,看“闲书”成为他的最大乐趣。父亲反对我他 “闲书”,大概是怕他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他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他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他的班主任家访时对他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他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他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父母看着顺眼。他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他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同学家磨道里看并由其监督着。后来莫言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他曾躲在草垛中看《青春之歌》而忘记了割草喂羊;也曾为了看《破晓记》而被马蜂蜇;他怀着甜蜜的忧伤读《三家巷》时,曾为书中的悲惨情节而趴在麦秸草上低声抽泣;他站在挂着煤油灯的门槛上看借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的头发曾被烧着了……莫言如饥似渴看“闲书”的经历,成为了他成年后对于理想不懈追逐的缩影,这良好的习惯是他成功的基石,正如莫言先生感慨地说:“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名家看“闲书”的故事,折射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梁惠娣
|
荔林水乡 夜绽华光
毕业启航 共赴新程 湄职院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荔城区北高镇 深入基层听民声 办好实事暖民心
古韵新声颂党恩 我市举行“迎七一”文化惠民专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