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谱写浅浅的心曲
——青年诗人陈建源印象
【发布日期:2019-08-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两年前,经作协朋友的介绍认识青年诗人陈建源。一位生活在海滨名镇——枫亭镇的小伙子。他年轻,正值写诗的好年华。这让我羡慕不已。此后,便断断续续有些文字上的交流,谈及诗歌创作与审美的一些零星话题,也陆续读到他的一些诗歌作品。
诗是生活的回音。诗人以何种的存在方式呈现自己,不同人有不同表现审美旨趣的方法。但艺术上的追求隐隐中却有着某种共性的东西。譬如年轻人的多思与幻想,善感与多情。它们占据特定岁月里人们情感生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诗主情。那么怎样将“情”传导出来,唤起读者的共鸣。陈建源是有表现自己生命存在方式的特别之处。在许多爱情诗的篇什里,他都是把诗作为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来追求,或纯情、温馨、甜美,或略略怅惘、失落,或淡淡哀愁、浅浅感伤,在诗行间匀整流动一种心底的声音和与之相应的呼吸,轻歌式的呈现内心风景。每每让作品与自己的生命诉求融合起来,使之显得动人动情。
我认为诗的这种生命意识,对于一个人的创作是相当重要的。即如反映在寂寞的写作过程中,让人倍感生命的形象与立体。在《一个人》诗中,诗人陈建源为读者营造了一个适合心灵诗意栖居的梦幻般的夜。那么温馨,那么浪漫;又让缕缕怅惘弥漫眼前,惹人心醉痴迷。联想生动,比喻形象,如把“一个人”联想作“孤独的旅人”、“回眸”的情境联想作“天上星儿的闪烁”、“月色”联想作“梦的衣裳”,都是非常优美的。在形象化表现过程中,语言也是含而不露的,其景也真,其情也切。透过诗的语言让人触摸到质感的生命体。“诗是以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别林斯基)”,矛盾复杂的心绪在夜景中展开,愈见诗人孤独的形象。是的,在这种写作状态下诗人或许更能体验人生情怀。在《爱的小屋》一诗中,写到“在一个静谧的空间里,浪漫的氛围/让我无暇空虚/靠着窗边坐下,把过去成长的疼痛/与哀伤都化成记忆/一个人幻想着,憧憬着往后的日子”,诗人的寂寞和孤独,无外乎是许多写诗为文之人的真实写照。透过诗的语言,让人从中触摸一个真实的鲜活的质感的生命体。生命意识于诗歌创作中的追求,无疑为诗人的实践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陷于诗歌创作中的诗人,往往有种无法排遣的寂寞;但他们似乎更为愿意享受和承担这份孤独。如《爱的季节》诗中写的“为你燃一盏心灯,照亮你内心/每一处黑暗的角落/用一朵花开的时光,为爱谱写/一首浅浅的心曲”,用寂寞照亮诗意空间,让孤独支起生命意识,何尝不是生活中的一种美?
诗人对于寂寞之美的发现和追求。我想对于他挚爱的人来说,应该也是一种幸福的美。我清晰记得我对他的《你住在我的心底》一诗的点评,“情人多痴语,或嗔或怨,皆因爱得深切;或苦或甜,总是甘心领受。虚拟实写,却是有故事人生的段落,一个爱的个体形象是立体的,写得是人人可以感受的心境。诗的本质是抒情。全诗在不断回环中充满苦味和怅惘,这份情是相当的美。”这种寂寞的心情小诗,明畅中略有感伤,呼唤“弥补我的一颗碎裂的心”。诗虽然不具修复人生一些裂缝的功能,却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些许安慰,恢复心理平衡。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儿,懂得拥有和珍惜,失去与祝福,不无积极意义。
诗人在爱的国度里凸显孤独,呈示寂寞之美的创作实践。诚然跟他生命阅历是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是自己年龄的特性,处在风华正茂的人生阶段;因为年轻人的追梦就是诗和远方。二是跟当前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或在自然中寻求感动和精神返乡,或促使自己在人生历练中有较为深入的自我审视,并将诗的触须延伸至对社会的洞察和现实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诗的生命意识与使命意识的互补。如诗人写的“人生已无法第二次彩排,注定有些爱/终会散落在人海(《咖啡屋的思绪》)”,依旧是孤独的语境下,培植寂寞之绪催开的生命之花,照彻自我对生命的审视。如《感悟人生》,通过各种鲜明的比喻,使得无以名状的况味得以形象化的呈现,这就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进行一次人生的自我观照。再如《等待》一诗,诗中的“你”,意象仍保持着爱的原型,而更多的是诗和远方,作者理想期待的象征。如结尾“明知已回不去却还在那个季节里/以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心在朝与暮,情在晨与夕/沧海的那一头/仍在等待那淡淡的美丽”。第一行语富思辨,击中被日常生活遮蔽的精神痛点,显然是对自己的再度审视;“小鸟”、“沧海”在诗中构成生命与时代环境的隐喻;“美丽”的空灵之美,不乏生命期待的象征意味。诗中的意象相互生发,在诗思脉络中情境得以推进,使其生命意识转为使命意识的呈现和跃动。
出现在诗人陈建源的作品里的两种意识。也反映在诗人对现实世界关切的目光里。如《扁担》一诗中的追忆与亲情。又如《帮你回家》一诗写的“傍晚的风悄悄在找寻来时的路/谁在意有多少熟悉归途的人”,情由景生,一下子将读者引入所写的情境之中,感受作者洞察世界的目光与心跳,“本属于安享的年龄/却要不顾风雨兼程”,其关切之情、悲悯之心,油然而生。诗中的“你”即一个老人的形象跃然而出。由个体生命引入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的沉思,“可这世界不幸的人太多太多”,并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为让你早点回到温暖的港湾/我甘心用爱为你一路巡航”,这般书写日常反映现实,既揭示了生活的本真,又富于不可或缺的审美情趣。诗的题材和内容源于日常,但又并非简单的抓拍,而是透过心里的触动去发现诗意。在平缓的语境下,奠定生命意识里的幽思与隐伤,又在冥冥之中显示出诗人的使命意识。诗因其所见之真,所写之诚,感情之切,从中就让人读到与当下生活休戚相关的社会现象以及情境和细节。这种葆有生活热情的生命意识,凸显对现实关注的使命意识,润物无声中弘扬了正能量,不正是一种很有社会意义的创作。
由此,我想到诗没了生命意识,或许也是生命的一种枯萎形式。那么,诗若没了使命意识,是否也可能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分行呢?这让我愈发感到诗人陈建源诗歌写作中,自觉纳入生命意识和使命意识,是难能可贵。作为年轻作者,诗人陈建源处在蓄势待发状态,尽管一些作品存在语言把握上稍显简单稚嫩,个别作品显示仿写的粗糙和质地松散现象,有待做得更精致些。但这并不是妨碍诗人创作进步的理由。近期作品已然显示出作者学习、借鉴、吸收与内化的本领和诗歌创作新的生机与高度。
我有理由相信一个“为爱谱写浅浅的心曲”的青年诗人,将很快成熟起来。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作品,成为读者面前一道崭新的风景线。
□郑朝阳
|
毕业启航 共赴新程 湄职院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荔城区北高镇 深入基层听民声 办好实事暖民心
古韵新声颂党恩 我市举行“迎七一”文化惠民专场演出
西天尾镇开展宗教场所消防演练 筑牢安全“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