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为马谡平反”小议
【发布日期:2019-08-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一位朋友,多年在落实政策办公室工作。一次他在重读《三国演义》时,对马谡因失街亭被斩,顿生怜悯,认为诸葛亮斩马谡处理太重,应当为马谡平反。其平反理由是:一、在司马懿大军压境,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马谡挺身而出,请求出兵街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说明他公字当头,思想动机是好的;二、在守街亭的恶战中,他浴血奋战,全身火燎刀伤,临死不惧,没有贪生怕死的表现;三、街亭失守后,他自缚请求死罪,检讨深刻,态度诚恳。他毕竟还年轻,应当允许他犯错误,也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四、诸葛亮在处理关公华容道放走曹操与马谡街亭失守的政策不一致,关公偏宽,马谡偏严;五、丞相明知马谡没有实战经验,却偏偏要任用他守街亭,领导自己要负主要责任;六、马谡死后,诸葛亮痛哭不已,说明丞相也感到处理过重,深感痛惜。
  乍听起来,似有一点道理,但认真分析,便难以苟同。马谡出战街亭,表面看似为国赴难,其实他把街亭一战当作一次特殊的机遇,企图以此立功晋级,暴露了他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从他与王平分兵把守的争执中可以听到他的心声:“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你)须分不得功。”他自作聪明,不听王平劝阻,主观武断。执意屯兵山上,有意违背诸葛亮的再三叮嘱,打乱战略部署,把守御战变成进攻战。他死读兵书,教条搬用“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训,人为地制造战争不利环境,在违背战略原则的前提下,企图靠部下的死战,一举击败司马懿,达到建功成名的目的。在战地上,他骄傲自大,认为丞相大事每问于他,把自己凌驾于王平之上,不听规劝,一意孤行,最终大势已去,损兵折将,街亭失守,几乎全军覆灭。在极其险恶的形势下,诸葛亮万不得已才冒险使用了“空城计”。要不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巨大心理恐惧,丞相几乎在此断送性命,险些酿成亡国之祸。平心静气思之,街亭失守的悲剧,主要责任在马谡。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是在马谡再三请求下作出决定的。马谡自幼熟读兵书,需要实战锻炼。为培养人才,提高马谡的作战经验,丞相在进退两难中允其出征。他也知道马谡言过其实,特派王平相助,并以“军令状”的最高军法形式警示马谡——街亭一战关系重大。可见丞相对此问题的安排不是马虎大意而是精心周到。
  对于华容道放曹与街亭失守的军法处理轻重问题,那是另一码事,不该以此类比来为马谡开脱罪责。因为街亭之战与华容道放曹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以个案处理的宽严对比来为违法者平反,不是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至于诸葛亮痛哭马谡,更不能作为平反的理由。亮哭马谡,其心事非常复杂,以丞相自己的话说:“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马谡在请战前,曾立下军令状,以全家性命担保。诸葛亮斩马谡,是依法办事,维护军令的尊严。执法者如果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对违法者听凭说情求赦,安有法令的尊严?一种罪责,丢掉法律,欲加解脱,何患无辞。其结果是法将不法、国将不国。马谡怎能平反?!

    吴燕泰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毕业启航 共赴新程 湄职院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 荔城区北高镇 深入基层听民声 办好实事暖民心
  • 古韵新声颂党恩 我市举行“迎七一”文化惠民专场演出
  • 西天尾镇开展宗教场所消防演练 筑牢安全“防火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