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正是马蓝上市的季节,在仙游县书峰乡的四黄、书峰等村,群众正在忙碌的收割、泡制成熟的马蓝;而在香格佳等大小青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株株马蓝长势良好,正成为书峰乡群众率先奔小康的“金仙草”。 近日,笔者在仙游县书峰香格佳青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看到,栽植在巨尾桉树下的株株马蓝长势良好,丰收已成定局。集青黛种植、加工、营销于一身的青黛土专家林文喜,指着已成该乡生态富民产业的小小马蓝,开心地告诉笔者说,“这绿油油的马蓝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福建地道中药材‘建青黛’的加工原材料,年可为全乡千余山农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和美丽乡村建设注入绿色动力!” 作为福建大宗药材的建青黛,据《中国药材学》一书称:“福建所产青黛品质最佳,称建青黛”。仙游县是建青黛的主产区,种植建青黛原植物马蓝、加工建青黛的历史已有800多年,其质量居同类产品之冠,在安徽亳州、河南安国、江西樟树“中国三大药都”市场上供不应求。 据悉,仙游建青黛原植物马蓝的主产地在“枇杷之乡”的书峰乡书峰村、四黄村、百松村、锦峰村及比邻的社硎乡几个村子。作为应用历史长达几千年的一味中药,除了作为板蓝根冲剂的重要原料,以马兰草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青黛近些年还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化妆用品、化工印染、农业兽药等领域,是我国中医药的一朵奇葩,在我国最具知识产权的中医药领域名列前茅,是中医药界研究开发与综合应用极具价值的一大瑰宝。 为了做大做强青黛种植、加工产业,近年来,“中药之乡”的书峰乡科学打造建青黛新产业链,采取“建龙头,扩基地,真扶持”的思路,借助“飞地工业”政策引进专业生产销售建青黛的中药饮片厂德龙药业,扶持农户创办香格佳、兰天等多家青黛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动全乡果农、林农立足林下、果树下的空闲地综合利用,实现了青黛在书峰主产区田地及果园适宜种植青黛地块的规模扩种,实现了可在海拔300米到500米其他地区大面积种植推广,还发明了青黛冬季育苗春季林下移栽的新繁殖方法及水肥管理种植方法,克服了气候变化对青黛种植的不利影响,提高了青黛的种植产量,降低了青黛的种植成本,青黛产量及质量逐年提高,产品开发前景广阔,加快产业的发展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县药监、药检和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策划下,书峰乡马蓝生产链不断延长,书峰青黛传统泡制技法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自今年初以来开始启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工作。如由仙游药品检验所编着的《仙游建青黛》,首次全面系统介绍仙游建青黛原植物马蓝的生产习性、种苗繁育、种植和仙游建青黛加工、贮运、临床配伍、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其中专用两个章节详细阐述仙游建青黛的加工炮制与“非遗”,科学确立了马蓝种植的水肥科学管理规则,全面制定了仙游建青黛的质量标准、生产规范、检验规程等,并在仙游建青黛高效液相特征指纹图谱的突破性研究上填补了国内科研空白,为广大药农种植马蓝和药企生产仙游建青黛提供科学指导,对促进仙游建青黛原植物马蓝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快仙游建青黛产业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科技支撑意义,有效提高仙游建青黛这一省级传统医药类“非遗”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由此,近些年,在莆田检验检疫局仙游办事处采取帮扶措施,保证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质量指标要求,对马蓝发酵和氧化等加工工艺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指导下,促使仙游生产的建青黛特色农产品靛蓝(又称青黛染料,以马蓝草为原料加工而成,为制衣布料的一种有机染料)陆续出口韩国等国,顺利打开国际市场,因为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日盛,以传统工艺制作的靛蓝备受欢迎。 在各方通力协作下,仙游建青黛重又崛起成为林下经济的亮点,该乡共有黄镜平、黄宗建、林金星、黄金明等1000多户农民在农田或林下从事马蓝生产加工业务,且成品青黛在全国各地市场上大受青睐,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并让许多农民都尝到种植青黛增收的“甜头”。据统计,至目前,书峰乡发动农户在乡里及周边山乡通过桉树、枇杷树下套种扩种青黛面积达2000多亩,每亩青黛丰产年产量约五六百斤,每亩纯收入达五六千元,有效促进林下经济做大规模。对此,种植大户的四黄村黄镜平说,“今年价格比去年更好,一公斤可以卖到50元左右,每亩年可以收入一万多元。” (陈国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