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莆田电影院溯源(上)
【发布日期:2019-10-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李福生】
  莆田是驰誉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既善于凝聚和辐射自身的文化内涵,又擅于兼收并蓄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尽管莆仙戏、木偶戏、独角戏等等传统戏曲以及诸多的民间文艺形式,丰采多姿、叹为观止。但是,电影作为一百多年来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和灵动高效的娱乐传播工具,在它问世不久后,即被莆田所发现和融入。
  据传,我国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上海静安寺路的徐家汇路9号亨白避暑花园内,夹杂在平剧、昆曲、焰火和杂技等杂耍游艺节目中放映的“西洋影戏”。其后,电影逐步走向大中城市,三十年代初才传入莆田。对莆田电影事业说来,则无异于孩提时期。据涵江文史资料记载:莆田最早放映电影是在涵江宫口河南岸以西即靠近寿泽桥桥头边的一段地带。1931年,涵江“泉美”号豆饼行富商陈镜平(俗名湖泉)在此兴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涵江戏院,它成为莆田第一座电影院。涵江戏院其实很少演过地方戏,平日里都是放映电影。所放映的影片是向厦门电影商租用的,大都是无声故事片,如《女镖师》《关东大侠》《火烧红莲寺》等,每片在涵江放映二三天,首开莆田本地电影放映纪录。
  在涵江开始放映电影的几个月内,这一新鲜出炉的能活动的“电光影”还是场场爆满。不久,有利可图、盈利丰厚的电影业,也促使了涵江新一家电影院——象埕涵星戏院的开业并放映电影。抗战期间,因影片无以为继,这二个影院相继停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莆田电影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电影发行放映机构和放映场所与日俱增,质量不断提高;通过五六十年代的普及规划放映,使电影在广阔的范围与深邃的程度同广大群众相结合,取得很大成绩。新中国成立后至九十年代中期,莆田电影院的发展,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1954—1966年);二是“文革”阶段(1966—1976年);三是复兴阶段(1976—1994年)。
  1956年前,莆田没有一家电影院,电影放映队一般都在县体育场上放映电影。1954年9月放映了第一部电影是《智取华山》,给观众带来新惊喜和欢乐。1955年夏,在莆田体育场放映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久又有了宽银幕电影《老兵新传》,令人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1954年10月10日,由工商界及侨胞集资的莆田县侨联影剧院动工,于1956年8月落成开业。1958年10月,涵江公社发动群众,在宫口河边筹建“涵江人民电影院”。1959年底,涵江人民电影院落成开业,后由莆田县总工会涵江镇工会接办,改名为涵江工人电影院。城涵两家电影院开业,改善广大群众观看电影的条件。
  “文革”十年,电影事业受到严重影响,莆田电影院发展缓慢,常年放映大型彩色文献纪录片、新闻简报等。1967年后,城涵电影院根据当时宣传需要,放映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系列革命样板戏。1972年10月,莆田县电影公司为了改善沿海群众看到电影,租用笏石戏院,在笏石镇开办了笏石电影院,成为当时莆田县第三家电影院。“文革”后期,《闪闪的红星》是当时中国红色电影中难得较为抒情及温馨的电影,受到莆田人的青睐。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中国电影事业枯木逢春,莆田电影院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莆田县电影公司利用“涵江剧场”旧址,添置 35毫米电影放映设备。兼顾电影放映。1979年,《洪湖赤卫队》在莆田复映,莆田观众几乎倾城出动,这是“文革”以来莆田电影院难得一见的景观。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