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而身为普通民众要如何擦亮双眼,识破这重重骗局呢?为此,晚报记者特地采访市公安局,就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常见手段及防范技巧为您支招!
诈骗手段一:杀猪盘
诈骗方式:诈骗分子通过网络交友平台或直接添加被害人微信、QQ等方式寻找诈骗对象,以谈感情交男女朋友为幌,获取被害人信任后诱导被害人到事先搭建的虚假博彩网站及股票、期货、虚拟币等网络投资平台进行投资,通过更改后台数据等手段让被害人小幅盈利并顺利提现,再诱骗被害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最后将网站、平台关闭,达到诈骗被害人钱财的目的,俗称“杀猪”。
警方提醒:要理性对待网络交友,不要被骗子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务必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守紧自己的钱袋子,不要轻信“稳赚不赔”、“低成本、高回报”之类的投资理财骗局。不要心存侥幸心理,发现疑似骗局的苗头,立即止损,一旦被骗,及时报警。
诈骗手段二:兼职刷单
诈骗方式:骗子通常会制造一个虚拟的发单系统,称完成一次任务即可返还本金和佣金,然而一次任务包含多个订单,全部刷完才能返款,期间骗子会以系统卡单为由让你重新支付某个订单来激活,或者银行卡错误等为由让你交钱,等到你意识到被骗时,骗子就马上失联。
警方提醒:刷单是违法的,国家法律法规、电商平台均明令禁止这种虚假交易。低投入、高回报的好事也是不存在的,要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兼职,才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平常在上网时,陌生人发来的网页链接和二维码不要轻易点击或扫描,涉及资金的更要慎重,时刻保持互联网安全意识。如果发现被骗,请第一时间报警,同时保留各种转账等交易信息。由于受害者将钱打入骗子账户后,骗子一般在30分钟以内转走、取走,止付工作就是警察和犯罪分子的一场赛跑,因此,越快报警,提供信息越准确,止付的成功率就越高。
诈骗手段三:网络贷款
诈骗方式:诈骗分子通过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散发虚假广告,骗取受害人关注,再以手续费、押金、刷银行流水账等各种理由诱使受害人向其打款,造成经济损失。
警方提醒:要牢固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如果遇到或怀疑电信网络诈骗,一定要及时拨打110报警,在未确定对方真实身份前千万不要给对方转款。
诈骗手段四:冒充客服
诈骗方式:通常,骗子会冒充网店客服,以商品质量有问题,将对买家进行退款理赔为借口,要求当事人添加微信或QQ进行操作,脱离官方平台,以此行诈骗之实。骗子还会冒充某网购平台的客服,以不小心为受害人开通了代理商业务为由,要求受害人按其操作来取消业务,并声称,如若不取消,后续也会自动扣款。许多人往往一听要扣款,便会紧张,而骗子正是抓住了受害人的这一心理特点,实施诈骗。网购商品下单后,骗子可能还会冒充快递员或快递公司客服,以包裹丢失、损坏需要给当事人赔偿为由,进行诈骗。
警方提醒:网购后,如遇到来电自称某平台客服人员,要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平台进行确认,不要轻易相信不明来电的说辞;如需办理退款理赔,要在正规电商平台,按规范操作,切莫脱离平台私下进行操作,不要被双倍理赔诱惑,盲目轻信,因小失大;不要轻易扫描陌生人发送的二维码,或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不要随意在的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及银行卡信息、密码等,多是诈骗;如果遇上“客服”索要手机验证码的情况,更要高度警惕,验证码是资金的最后一道防线,切勿提供;请记住!
诈骗手段五:冒充公检法
诈骗方式:冒充“公检法”诈骗是指:骗子通过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执法、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受害人,声称受害人的身份被冒用或涉嫌各类犯罪,要求配合执法、司法机关工作,进而诱骗受害人将钱财转到嫌疑人提供的账户。
警方提醒:诈骗分子利用当事人本能的畏惧心理,被诈骗电话告知自己牵涉案件时,本能的害怕慌了神,又急于洗清嫌疑,而诈骗者一方面利用受害者对公检法的办案程序不了解进行恐吓,让其把钱先汇入所谓的“安全帐户”,或者缴纳所谓的“保证金”,另一方面又让受害者切勿挂断电话同时要求对任何人保密,致使受害人没有时间思考骗局的漏洞,也无法跟亲朋好友核实真伪,一旦陷入其中,就被牵着鼻子走,导致财产损失。
诈骗手段六:冒充领导
诈骗方式:骗子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再以企事业政府单位领导的身份为幌子,通过发送类似“换号”短信、混进微信QQ聊天群获取头像昵称冒充领导等形式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骗子抓住受害人对领导的敬畏、不敢质疑的心理,以各种理由借钱,并频繁使用“尽快”、“马上”、“立即”这些催促性的词语,即营造了紧张气氛,又利用时间差大大降低受害人核实转账需求的真假,从而让受害人深信不疑,导致诈骗得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