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来了,帮我把身份证拿到镇里复印一下,我这几天要用。”杨金辉对张敏说。 据了解,杨金辉平时有什么事都喜欢找她,比如交电费、水费、查低保金等这些事情大都是找她帮忙的。 张敏是何许人也?1987年11月出生的张敏,2018年8月,在村级换届选举时,被选为村干部。经过两年的历练,她从懵懂到成熟,从对农村工作一窍不通到现在信手拈来,其中况味只有她自己能懂。 几年前,张敏从湖南嫁进南日岛,作为“客边”,语言是最大的障碍。因为留守乡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他们又大多不会说普通话。为了克服语言不通的问题,她倒逼自己尽快学习当地语言。为此,老人和孩子便成了她的老师,得空,她就找他们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她的方言水平有了明显长进,语言问题迎刃而解。 自从当上村干部,张敏始终脚踏实地,把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做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比如村里让她接手扶贫协管员工作,她便经常入户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和需求,能帮助解决的尽快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便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她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获得上级部门和贫困户的一致好评。 工作中张敏发现,随着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的日益增多,留守村中的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当中大多数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而且有的不识字,办事困难。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定力所能及帮他们一把。在她随身携带的那只鼓鼓囊囊的包包里,里面除了那本民情日记外,其他几乎全是她帮人代缴的养老保险、电费、水费……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汹汹来袭的日子里,她成天更是忙得脚不着地,除了与其他村干部一起轮流值守、入户防控外,那些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成为她经常光顾的对象,又是帮他们买米买油、买面买菜以及各种日用品,解决他们在疫情期间的各种生活所需。 五保户杨金辉今年50多岁,是个残疾人,他是张敏重点关照的对象之一。隔三差五,她就帮他打扫卫生,擦桌椅,整理床铺……还将他家中的杂物进行分类整理,把垃圾、废弃物清理出来。忙完这一切后,她会忙里偷闲和他聊天,嘘寒问暖,了解他的生活状况……如此暖心的关爱,让杨金辉深受感动:“咱们非亲非故,你却如此悉心照顾,我真不知该怎么感谢你!” 村里有一杨姓人家,家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电业局多次催交电费,可老人都不会用手机交费,这时老人便想到了张敏。张敏得悉后,二话不说就上门帮老人用手机交了电费,之后每个月都主动询问老人是否有其它类似的事情需要帮。据了解,类似交电费的琐屑几乎成了她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为了便于联系,许多老人的家里都有她的联系电话,如果需要她帮忙,只要一个电话,那么剩下的事就由她去搞掂。比如,有人感冒发热或是肚子痛什么的,她会第一时间联系村医前往把脉。难怪许多村民都说:“这个客婆没架子,有温度,是我们信得过的好干部。” 在跟记者谈及自己的人生感悟时,她坦言:自己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善却能汇集成大爱,让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