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3岁的李亚荣是湄洲岛莲池村的一名赤脚医生。按理说像他这么大的年纪早该放下药箱,乐享晚年,可他却依然宝刀不老,每天从早到晚给病人把脉、开药、打针、吊瓶……忙得不亦乐乎。 原因呢?按他的话说,是被“逼”的,因为每天都有人找上门来,总不能把人家拒之门外。他告诉记者,早在51年前,初中毕业的他为了生计,就跟随父辈开始赶海人生,后来,村里要物色一个文化人去参加由莆田县卫生局举办的乡村医生培训。李亚荣便成为不二人选。 为了不负众望,在为期一年的培训班学习期间,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白天,他一节不落,课堂专心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虚心请教,不耻下问。晚上,他挑灯苦读,悉心钻研。节假日,别人或走亲访友,或上街溜达……可他却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在培训班结业考试时,他以门门优秀的成绩名列前茅。 学习结业回家,亚荣怀着感恩的心,背起药箱,打着赤脚,走村串户,只要一个招呼,一个电话,他总能做到“有求必应,有诊必接”。要是碰到一些疑难杂症或危重病人,他会第一时间与上级医疗机构取得联系,有时甚至护送病人转院救治,从而为那些危重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据介绍,10年前的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一个心脑血管病人突然病情加重,命悬一线,亚荣在做了应急处置后,立即将其护送到市医院,经过紧急救治,病人死里逃生。医生说,若来迟了,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患者家人把他当救命恩人。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几十年来,类似这种事例有许多次。 6年前的除夕夜,正准备与家人一起围炉的亚荣突然接到一个求助电话,称其母亲肚子疼得不行,请他上门把脉。“人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亚荣马上背起药箱向两里外的北埭村赶去,待他处置好病人往回赶时,此时岛上已是万家灯火……今年农历三月廿三那天,岛上香客云集,游人如织,子夜时分,熟睡中的亚荣被清脆的电话铃声敲醒。原来是一位住在附近一农家旅馆的台胞打来,说他的一个同伴腹泻不止,请他赶快前往。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他赶紧翻身起床,带上药箱向那家旅馆赶去。经过问诊之后,他马上给患者吊瓶,直到患者病情稳定,他才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家。为表达谢意,那位台胞执意要多给他一百元钱,可他说什么也不肯收。 据了解,不乱开处方、不乱收费是他几十年从医始终秉持的底线,难怪许多人都说,有病找亚荣,病看好,钱花少。而对那些特困户,他常常不收出诊费,有时还为他们垫钱看病。 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亚荣除了有高尚的医德,还有良好的医术,这良好的医术来自他平时的勤奋好学。他曾经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班进修,还买来大量医学书籍,得空便“啃”,这种好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他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正是这种好学的精神,才使他成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乡村医生。 他告诉记者,他曾经拜一位老中医为师,能扎一手好银针,尤其是面瘫患者,他的疗效赢得十里八乡患者的认可,就连埭头、北高乃至仙游等地的患者都慕名而来。 难怪年逾古稀的亚荣会被“逼”退而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