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日岛,杨建忠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科技兴海弄潮儿”。提及他培育鲍鱼苗种的历程,许多人会如数家珍地向你娓娓道来。 今年40多岁的杨建忠,以前是当地供电所的一名电工,家里经营着一家渔具店,生意不错。然而并不满足于现状的杨建忠,看到有人养鲍鱼致富,于是辞职下海,并盘掉渔具店,准备去海边养鲍鱼。 那时南日岛鲍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鲍鱼养殖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他发现,南日水温高,夏季有时可达30度,而大连鲍鱼的耐温极限一般在28度以下,因此夏秋之交鲍鱼的死亡率高达60%左右。 为了破解水温偏高问题,有人便在每年夏季用船把鲍鱼运到北方避暑,等到冬天又运回来。 对于“南鲍北移”的做法,杨建忠认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费用太高,不划算。同时,鲍鱼搬家途中,还可能碰到像赤潮、淡海水交汇等风险。”啥办?为帮助养殖户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通过深入的调查了解,他觉得要解决鲍鱼存活率问题,就得培育出耐高温的鲍鱼苗种。 明确了养殖的方向后,2003年,杨建忠斥资一百万元,准备在海边建立鲍鱼育苗室。然而由于当地均为坚硬的岩石,这就给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原计划只要两个月就能建好的育苗基地,却花了8个月时间才完工。育苗室建好了,他请来了经验丰富的育苗技术员。经过反复试验,耐高温的鲍鱼品种终于被培育出来。 孰料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想大展宏图的时候,几乎是一夜之间,杨建忠幻想的财富却变成了沉重的包袱:辛辛苦苦育出来的鲍鱼苗,没几天就全军覆灭。如果放弃,80万元的外债如何偿还?如果接着干,就要再投入,无论哪种选择都不是轻松的事。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鲍鱼苗在短短的时间内全部死掉?杨建忠不甘心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失败,他一边到处借钱,一边查找原因。通过认真查找,他发现,造成第一批鲍鱼苗全部夭折的真正原因是当初建育苗场时工期由3个月延长到8个月,错过了育苗的黄金季节,因为当他的种苗繁育出来时刚好遭遇高温天气,以致造成对水温极其敏感的鲍鱼苗大量死亡。当然跟自己的麻痹大意以及技术员半月才来一次也有关系。 面对挫折和教训,向来相信爱拼才会赢的杨建忠豁出去了:当第二次育苗开始时,他买回了大量相关资料,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一边日夜泡在育苗场里,又是测水温又是测PH值,又是下饵料,又是打着手电筒,仔细观察幼苗在爬动、摄食。要是碰上异常情况,他就马上打电话向技术员请教。 经过一番用心观察、琢磨,他终于把鲍鱼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等几乎都摸透了,俨然成为鲍鱼育苗的“土专家”。都说成功的大门向来是对那些有准备的人敞开的。2005年,杨建忠终于培育出了300万粒耐高温鲍鱼苗,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投入成本,这在南日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杨建忠成功了,但他也意识到了成功背后的危机,大家都知道他育苗赚钱,不久就会有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要想保持优势,必须先人一步。为此,他决定乘胜追击,连年扩大规模,到2007年,种苗产量已经达到1400万粒,而此时岛上已经有十几家鲍鱼育苗场,这样的高产量令同行望尘莫及。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这1400万粒的苗种,又一次让他陷入危机之中。 这一年的4月,又到了鲍鱼苗春季上市的季节,由于他的鲍鱼苗销路好,因此杨建忠在家里坐等客户上门。岂料这时一股流言在南日岛传播,说杨建忠的苗是从外地运回来的,都是三类四类苗。 谣言让他的苗种一度无人问津,他好生纳闷,“为什么会这样?若不赶快辟谣,可能就会血本无归……”想到这儿,他不禁冷汗直冒。 经过调查,他发现鲍鱼苗滞销,是有人认为他在鲍鱼种苗上做了手脚,要不怎么一下子能育出这么多。 为了击破谣言,他通过各种宣传解释并郑重承诺,他的一片诚心终于打动了客户的心。各地的养殖大户又开始源源不断地前来基地考察。通过考察,那些谣言不攻自破。几经周折,一度滞销的鲍鱼苗种又成了抢手货。 如今,杨建忠已成了当地的“鲍鱼育苗大王”,年均可培育优质鲍鱼种苗6000余万粒,能为3000多家养殖户提供鲍鱼苗种,为南日岛乃至周边县市鲍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