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几乎各年龄段人群都陷入对衰老的社会性焦虑,并且每5年达到一次巅峰,随后进入放松期,走向下一个5年焦虑坎儿。 按照国际惯例,“老年人”指60周岁以上者,但成年人中,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人认为自己离衰老不足10年时间,即便20多岁的年轻人,也会认为自己未老先衰。 丁香医生数据研究院针对5万多人进行的《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查发现,人们对衰老来临的平均认知年龄是36.4岁,其中女性认为是35.4岁,男性则为39.4岁;20-50岁的人每踏入一个新的5年,对衰老的焦虑就会达到一次巅峰,然后进入4年的放松期,直至下一个5年到来;焦虑感最强的是即将25岁的人,他们认为的“衰老年龄”仅为33.4岁。 这项结果与2020年12月发布的《新青年抗衰老调查报告》不谋而合:20-25岁对衰老“非常焦虑”;57.19%的人认为,随着年纪渐长察觉到自身衰老的变化;42.14%的人认为,迫于同龄人的压力,会对衰老产生焦虑。 可见,相比身体机能的变化,“衰老”更可能是社会共识变化的结果,“社会性衰老”成为了一种新现象。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认为,人们对年龄的紧张焦虑一直客观存在,但有时是在用数字“催眠”自己,比如俗语中常讲的“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以及“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五十不造屋”等。 随着人均健康寿命的提高,这些说法明显落伍,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与现代社会不相符。总是相信数字“门槛”,会限制人的发展,带来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述报告也显示,虽然人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过于年轻的“衰老年龄”,但57%的人选择坦然接受,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并且年龄越大,对衰老的态度越坦然,仅有33%的人表示敏感或畏惧衰老的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