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健康
健康谣言蛊惑了谁
【发布日期:2021-04-06】 【来源:生命时报】 【阅读:次】【作者:】
  “发烧就得捂捂汗”“饭后躺着会胃下垂”……一打开家庭聊天群,不少“伪养生科普”扑面而来。专家反复“打假”,谣言却仍变着法“招摇撞骗”,尤其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人无奈地说:“谣言跑得比病毒还快。”
  标题营造恐慌。严谨的医学科普不会选用带有强烈暗示性的标题。一些谣言标题则会选用危言耸听、夸大其词、故弄玄虚的表述,比如“癌症前兆”“死亡率100%”“要人命”等,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营造“死亡恐惧”。
  披着科学外衣。近些年,也有谣言摒弃耸人听闻的套路,向科普“看齐”,打出“研究发现”“权威专家”的旗号,甚至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凸显“权威性”,有些谣言还会在真实事件、研究基础上,模糊关键事实。比如“钟南山说,无一素食者感染新冠病毒”,但钟南山并未说过此话,且他推荐均衡饮食;另一个谣言“柳叶刀最新研究:多吃主食死得快”则是断章取义,原研究显示的是高精细主食有损健康,且未表明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能长寿。
  旧事改头换面。篡改老旧谣言中的时间、地点、主角,就能变身全新谣言。比如,每逢蔬果大量上市时,“草莓和西瓜不能一起吃”“西瓜和桃子是劲敌”等食物相克的谣言就会应声而起。
  视频图片加持。不少谣言打着“有图有真相”的旗号传播,造谣者利用合成图片、加工视频、拼凑文字等方式制造谣言,让公众感觉事实确凿。比如“人造鸡蛋”一说,事实上,人造鸡蛋的成本比真鸡蛋还高,商家又怎会“以次充好”?
  紧贴热点话题。一些谣言总是紧贴新闻热点,凭借新闻本身的高关注度获得流量,比如当“转基因食物”成为热点话题时,“小番茄、紫薯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影响子孙后代”等谣言就会甚嚣尘上。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戴幸平表示,在社交媒体的巨量信息中,健康专业话语权容易被“淹没”,需号召更多专业人士加入科普阵营,成为信息传播的“谣言过滤器”;公众也应尝试从权威健康媒体、医院官方账号等可靠来源中寻找健康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谣言的传播侧面反映出公众密切关注的问题,信息公开透明是对付谣言传播最有力的“杀毒剂”。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权威信息渠道,及时发布辟谣信息,尽可能覆盖更多人群,提高社会影响力。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