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区东潘社区2020年共受理矛盾纠纷42件,调解成功42件,调解成功率达100%。至此,该社区已连续5年实现了“矛盾调解不出社区”的工作目标。为此,东潘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无邪教示范村”、“市级文明社区”、“全市一类平安村庄”、“全区政法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日前,记者走进东潘社区乡村邻里中心,赫然入目的是“邻里评理室”、“矛盾纠纷调解室”、“法律服务室”、“夕阳红茶话室”四块牌子。见记者造访,调解主任潘庆树面带微笑又是招呼又是让座。 一阵寒喧之后,便跟记者谈及这些年他们矛盾纠纷调解的事,并从柜子里拿出一叠厚厚的调解卷宗说:“这只是我们调解工作中的一部分。”成就感和满足感溢于言表。 东潘社区是人口大村,全村7000多人,有一半以上出外谋生,近年来农村大兴土木,而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道路出行,邻里建房等方面,基本上都与土地有关。 为了化解矛盾纠纷,以前主要依靠社区干部,但毕竟人员和精力有限,虽然大家都忙得焦头烂额,但往往收效甚微。东潘社区乡村邻里中心挂牌后,按照上级的要求,社区在邻里中心设立区乡村邻里中心挂牌后,按照上级的要求,社区在邻里中心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同时充实调解队伍,吸收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让他们发挥余热,充当邻里的和事佬。 同时,他们还创新“一茶二礼三互助”的调解模式,营造宾至如归的温馨轻松氛围,让群众平时有事无事都愿意来这里拉拉家常,有理无理都可以来这里评评理,使邻里中心的调解室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倾诉、说理的地方,实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茶聚人”。“只要社区需要,我们这些老同志也乐意发挥余热,为社区的安定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社区退休干部潘文定说,利用民间力量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这些老同志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家长里短等知根知底,他们讲话做事更容易让纠纷当事人信服和接受。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化解一些疑难杂症和涉法涉诉的纠纷问题时,社区调解室便及时邀请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民警和律师参与调解,从法律专业角度予以解疑释惑,让有纠纷的居民通过调解方式在社区内化解,不到万不得已的不轻易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这样既减少双方打官司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有利于日后隔阂消除和感情修复。 针对东潘社区外出人口多,在矛盾纠纷双方“异地难调”的特点,在秀屿区司法局的指导下,在矛盾纠纷双方“异地难调”的特点,在秀屿区司法局的指导下,他们积极探索推行异地远程调解新模式,比如前不久,他们在调处居民潘某香与潘某荣建房引发的土地纠纷问题时,因潘某香的丈夫常年在外经商,留守乡下的潘某香又一时作不了主,邻里中心在几番尝试调解失败后,利用莆田市政法调解E平台,通过与其丈夫进行远程视频连线,终于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 据了解,至目前,东潘社区乡村邻里中心已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远程调解方式,已成功化解类似的矛盾纠纷5件,既为纠纷当事人节约了成本,也及时避免了小纠纷酿成大矛盾,为构建和谐社区传递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