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读出味道来,否则,即使书读得再多,在记忆的深处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丰富和提高自己了。 明代于谦有一首痛了就放下《观书》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此诗盛赞了书的好处和读书的乐趣。头两句,将书比作多情的老友,它们每天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的趣味。第三、四句,将如饥似渴的读书情态生动地描写了出来。第五、六句,表达的是:坚持读书就要像将活水不断地注入到池塘里;就要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那样总是更新景观。最末两句,描述的是书房四季如春的状况。可见,读书,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读书读不出味道的人大有人在。有的人甚至觉得读书是一种负担,是一种体力活。我就有过很多那样的时候。有时,只要读半个小时的书精神就难以继续专注,脑海里就会飞进各种杂念,如此一来,读书就成为了一件很没有趣味的事。幸好,不久我就克服了这种局限,从那以后,对我来说,绝大多数的读书时间,都能乐在其中。 我有一个文学朋友,有一次,他与我聊到读书的事。他告诉我,他很想多看些书,将自己的文学功底打扎实一些。他既有时间,也有书房,各种条件都具备,但他就是看不进去,就算勉强看几页,一点也记不住。我安慰他说:“不要着急,慢慢地来。要记住一个原则——看书一定要看出味道来才行。”他叹了一口气说:“要是能读出味儿来,那就能够读下去了。” 确实如此。儿时我没有课外书看,就是到别人那儿蹭书看,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读书其实不在于读了多少,而在于读的时侯有没有读出趣味来。书的内容好,读的时候思考得多,往往就能读出趣味来。 古人对读书如何读出味道来,就有过很深的体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将“乐知”放在了很高的地位,可见,只有“乐知”了才能读出趣味来。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好一个“涵泳工夫兴味长”!只有经过一番“涵泳”,才能真正地体味到读书的趣味来。朱舜水说:“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在朱舜水看来,读书竟然成了一种自然的需求,乐趣也自然在其中了。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此句更是将如何获取读书乐趣,说得极其深刻。读书若真的能读到以上古人所说的境界,大概就能读出书的精髓来了,大概也就能读出真正的趣味来了。 读出味道来,才算是真正把书读通了、读透了。书的味道各不相同,读书人读不同的书、品尝不同的味道,会收获不同的乐趣。当然,同时也会吸收不同的知识和教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