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涵江区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我再次来到萝苜田,领略福建“小上海”“东方威尼斯”的旧貌新颜。
我就从端明陡门开始,走进萝苜田。端明陡门为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所创建,陡门作为一种水利设施起着拦潮和泄洪的重要作用。陡门坐北朝南,北承赤溪来水,南去汇入大海。这里除了端明碑刻,在陡门北向四十来米处,有明崇祯年间留下的一个方形石墩,四角石柱拱卫着三米半见方的铁座石墩,人们称为“印兜”。
延宁宫,位于涵江延宁社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462),又称敕封天上无极天后宫,为涵江着名的妈祖宫,历朝都有修缮和重建,今又重修,乃保留清代结构和清初建筑布局与工艺特色。
馨美堂,又称林海秋大厝,坐落于涵江楼下新桥头,是一座七间厢加护厝双层楼大厝,临街的阁楼美人靠上嵌“福寿康宁”,大宅秉承传统民居古建样式,兼有西方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反映了与时俱进的审美观。
东方廿五坎位于涵西街道港头,“东方廿五坎”建成于1933年,由当地商人陈湖松和陈济松一起斥巨资建造。上世纪20年代,陈家兄弟两人靠着经营煤油和豆饼发家,成为当时的涵江首富。就在涵江镜鸿里挖沟填土打桩,利用进口的红桩和水泥,建成这座拥有二十五间店面的大楼,并挂起“涵江通美商号”的招牌,而“通美商号”正是涵江“东方威尼斯”当时货物进出的中心。
东洲桥跨过前林沟,继续前行回首仰望,石砌拱门上镶嵌一牌匾,上书“镜鸿里”三字,乃莆阳清末最后一个进士张琴所题。 前林沟中段,河道分一支流向东,流经一片平地,明代卢氏人家在此建了庞大的住宅,屋前铺有一大砖埕,称“卢埕”,卢氏并把这一段水心河唤作“卢溪”,卢溪上建有一亭,名“长寿亭”。 日月如梭,到清代中期卢氏家道中落,便把这块地转卖给当地富商杨氏,杨氏耗时25年,重新铺埕盖房成现在的规模。 杨氏民居三座三进三落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宅院中光天井就有整整9个,还有前埕、后院,一应俱全。 两座大厝之间夹着一条青石红砖构成的网红深巷,吸引众多的美女到此打卡,不在这巷里留下倩影,那就不叫到过萝苜田。 徐氏顺茂隆大厝,徐氏籍仙游,大宅修建于1926年,占地约7亩,采用仙游民居双座九间厢加护厝的传统格局,坐南朝北。与传统民居不同的是,“顺茂隆”呈倒“凹”字形,前为面阔九间的单层木构架房,后为面阔九间的双层木构房,前后座共有29米深。老宅屋檐横梁处还可看到精美的雕刻,部分表面残留着鎏金。 顺茂隆大厝历时17年才修建完成,共花费了13万银元。是中西合璧的新潮构建,环埕院的基石墙上贴的花格瓷砖,瓷砖当时从日本进口的,护厝二层护栏也采用了西洋铁艺。 这一连片的郑氏、陈氏,建于清末民初的近代民居,各树一帜,自有特色。红砖、土坯,河汊、石桥,潺潺流水,红瓦上仙人掌,以顽强不屈的生命力,绽放出鲜艳的红花。 陈训彝故居为近代建筑,始建于1936年,历五载而于1941年告竣。 故居外观似“五间厢”,即五开间;内部为四开间,四进。整体建筑群为长方形合院式,面宽16.4米,进深长33.5米。
走在明清一条街,荔林与古居相掩,绿水共民宅同照,斑驳歪倾更苍朴。
夜涵江,小上海。这里是二十四小时不停业的茶室和旗袍体验馆。其建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厝,曾经的涵江燃料公司办公楼。 再看一看,夜色中的东方二十五坎,仰望着满天的星灯,历史仿佛象流星从天空划过,虽短暂但也留下深刻的记忆,兴衰交替时代前进,那一颗明亮的启明星又从东方升起。 待一场春雨,执一把花伞,沿萝苜田的岛岸,细雨朦朦中在小桥上、深巷里穿行,品味涵江这江南水乡的今生前世,谁不说俺家乡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