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五侯山 文人荟萃地
【发布日期:2022-07-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许更生】
五侯山属于壶公山山脉分支,是兴化平原隆起来的一座大山,为莆田沿海第一高峰。它位于兴化湾南侧福岭村附近,海拔约330米。从北高侧望,但见双峰如发髻,故又称“双髻山”;从笏石方向望,则见五峰序列,故称五侯山。
由于福建沿海地带属于地壳上升之海蚀台阶地(包括壶公山、九华山),境内海岸多为岩石岸,以花岗岩、浅变质的火山岩等物质组成。故《侯山玉皇庙碑》开首就称其“山高可百仞,积石若积铁。”
五侯山一带,不仅风光旖旎,而且自古就荟萃了一批着名的文人学士,是 “文献名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唐代翁承赞(859-932),祖父翁何,官检校散骑常侍,因见其地“前有海水朝宗,后有竹林环荫”,遂名其乡“竹啸翁庄”。翁承赞诗作《晨兴》,很可能是故地重游之作。他咏颂道:“晨起竹轩外,逍遥清兴多。早凉生户牖,孤月照关河。旅食甘藜藿,归心忆薜萝。一尊如有地,放意且狂歌。”他自号狎鸥翁,晚号螺江钓翁,都与热爱海鸥海鸟,临江垂钓有莫大关系吧。
父亲翁巨隅,曾任恭王府谘议参军、少府监。他很可能迷恋于莆田江口一带的绿野海韵、山海交汇,景观颇似五侯山的北高竹啸翁庄,于是举家迁往漆林,当时属于莆田县管辖的光贤里万安乡(今新厝镇漆林村)。大中十三年(859),翁承赞出生于福唐县文秀乡光贤里漆林村(江口草堂山右侧漆林村,古称“光贤”,其地域唐代属于莆田县文秀乡,宋代属于莆田县唐安乡;它自古隶属于莆田县,直至1956 年行政区划变更) 。莆田的“六桂联芳”,就是赞誉翁氏家族成就的。
翁承赞乾宁三年(896),以最年少进士、第三名的优异成绩选为探花使(莆田古代共有5人探花:翁承赞、黄旸、林文、李仁杰、戴大宾)。开平四年(910),后梁太祖朱全忠以翁承赞为册礼副使,册封王审知为闽王。在福建历史上王审知治闽是极其重要的一页。这一段历史,从唐朝末年开始,贯穿整个后梁,延续到后唐初年,前后 30 多年。
翁承赞是名列正史的莆田第一位丞相。他悉心辅佐闽政,极力建言整饬吏治,轻徭薄赋,倡议创设四门学,“以教闽中秀士”,为闽省教育先驱;并在各府县建学,做到府有府学,县有县学,乡村有私塾,并派人四出访书,缮写刊印,海隅闭塞之民智为之一开。翁承赞对福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文化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办学兴闽第一人”。
北宋名臣蔡襄(1012-1067),也是五侯山应该记取的。通明殿位于五候山山顶西端、北宋蔡襄创建,初名二阁庙。蔡襄是历史上的着名清廉大臣,仁宗时代的书法家、文学家、植物学家。他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 ”,“斗茶”技艺传播日本。所着《茶录 》,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荔枝谱 》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着作”。蔡襄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
蔡襄字“君谟”,是皇帝亲赐的;仁宗还赐与二阁额竖匾“通明殿”。当时,竖匾乃皇家特赐的殊荣象征,匾的两旁还雕刻精美的双龙图案。
宋代林光朝与五侯山也大有关联。他创办的蒲弄草堂在五侯山麓、金山(今名龟头山)西部的东峤镇珠川,相距仅数百米,南宋时门前有条金溪,现还遗存古码头,可见当年十分繁华。林光朝在蒲弄草堂一边“横经讲道”,一边苦读不已,博览群书。林光朝《金山草堂述事》记叙曰:“四兄作屋数椽于金山之下,前有一水,谓之金溪,引水循除作方池。……吾将老于蒲弄山,视金山为邻舍翁也。”林光朝还讲学于莆田东井、红泉,以及福清等书堂。《宋史》评论他时说:“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即理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南宋理学之分支——艾轩学派,也称红泉学派,成为东南理学的先驱者。时人尊称其为“南夫子”。 南宋名相、诗人陈俊卿评价说“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必修饬闻于乡里者,艾轩林先生始作成之也”。50岁的光朝大器晚成,隆兴元年(1163),才进士及第。乾道八年(1172),升任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也就是成为“帝师”。淳熙四年(1177),他在国子监讲解《中庸》,受到亲临现场的孝宗皇帝赞不绝口,晋升中书舍人兼待讲,当面赐给他金鱼袋和紫色官服。
林光朝比朱熹大十六岁,因此年轻时的朱熹“兄事之”。朱熹在《答艾轩公书》中说“熹久欲有请于门下而未敢以进”;朱熹还说:“某少年过莆田,见林谦之,方次云说一种道理,说得道理极精细,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者数时,及再过则二人已死,更无一人能继其学者。”体现了朱熹对林光朝的崇高敬意。
关于林光朝与蒲弄草堂,通过明代状元柯潜的《蒲弄草堂》古诗,或许可以了解更多——轩先生鸣大宋,绝世文才岂天纵。横经讲道倡莆中,别构草堂向蒲弄。蒲弄山高矗天起,倒影平湖三十里。渡头频系问奇船,门巷纷纷响珠履。……风教何曾委尘土。绵绵书泽犹在人,满邑弦歌比邹鲁。我来曾过山之陬,夕阳驻马空回头。九原之魂不可作,临风一笑云悠悠。
柯潜(1423-1473),字孟时,号竹岩,莆田柯山(今城厢区灵川镇柯朱村)人。他幼时气质独特,颖异过人:七岁就能写诗,15岁作八股文,誉满乡里。民间相传他窥见壶公山神而“聪明花”大开。正统九年(1444)以乡试第一,为解元。明景泰二年(1451)高中状元。天顺元年(1457)他告假返莆省亲祭祖,也来到五侯山下的蒲弄草堂,写下了这么一首流经千古的诗歌。代宗景泰三年(1452),柯潜为东宫太子朱见深之师,教读太子。天顺四年(1460),英宗命潜充东宫讲读官。成化四年(1468),上特命柯潜日侍经筵讲读。宪宗成化二年(1466)丙戌殿试读卷官。
通明殿东北不远处,有一古书亭,曾是王家彦、林家勋、徐宋典三进士读书处。东峤镇山美(旧称“山尾”)自然村,古为合浦里山尾村。该村背靠五侯山,宋明清三朝,共有进士 8人,举人11 人之多。天启二年(1622),王家彦考取进士。天启五年,王家彦调任兰溪县令,他清廉刚直、气节忠烈。莆田民谚:“挑钱兰溪去做县”,说的就是王家彦不惜变卖家资,赴任浙江贫困县兰溪当县令的事迹。
清代莆田着名水利功臣陈池养(1788-1859),其诗歌《五侯山众妙园》(明王家彦读书处)也曾歌颂道:“径曲石通门,来兹众妙园。秋老岩容肃,风高野色浑。名山人不见,心事向谁论?”
通明殿还保存一块清代着名书画家郭尚先撰写的《侯山玉皇庙》碑文。通读《侯山玉皇庙》碑文,可知碑文以劝世人行善积德为主题,“欢然有为善之乐,悚然有不敢不为善之惧”,“为善善气应,戾于善戾气应。”同时,记载了修建侯山玉皇庙的过程、行善者等等,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莆田县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25岁举福建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28年出任四川学政,废止红案、门包,缉获代考者绳之以法,士风为之一新。1830年改任左赞善,1832年春,改任大理寺卿(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礼部右侍郎,专司学政吏考之事;尚先还任过翰林侍读、左春坊庶子、翰林侍讲学士等职,即帝师。他工书法,誉称“五百年第一小楷王”。
古来歌咏五侯山的诗文还有不少,但以管观豹,取一瓢饮,我们就已经明白它真是莆阳文人学士荟萃之地,帝师名人云集啊!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