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峰山,位于东峤镇铁炉村附近,山脉连绵起伏,横贯东峤、平海、埭头三镇,两面临海,一面朝向一望无际的盐田,显得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宛如一位娴静酣睡的美人仰卧于碧水绿洲的平海湾之中。
周末,我们一行相约前往寻幽探胜。从鹭峰山山脚下的东峤镇铁炉村沿着水泥硬化的山道步行,一路上,时而观看山上的怪石、奇花异草,时而俯瞰星罗棋布的盐田,一堆堆雪白的海盐有序堆放在周边,一座座洁白的巨大风车矗立在盐田其中,视觉十分震撼,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站在山顶,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微风徐徐,令人心旷神怡。 鹭峰山上,怪石嶙峋,石像多姿多彩,韵味无穷。同行向导张宗海长期在鹭峰山探幽,对这里山水草木了如指掌,不时指着路边的奇岩怪石,饶有兴趣地说个不停,让人陶醉不已。
鹭峰禅寺前身是炉峰岩精舍,创建于元朝,历史悠久,饱受沧桑,现为一座七厢房,寺背靠宝殿峰,面对香炉峰,因状如香菇,也称香菇峰。寺门口一楹联:“白鹭亭亭参法座,翠峰卓卓列罗城”。恰如其分地描绘出鹭峰山上古寨内外一派翠绿,郁郁苍苍;寺对面曾因有白鹭群集栖息在山上,美丽的山名出自美丽的传说,令人遐想不已。 古寺对面香炉峰岩石砌迭,峻峭挺拔,犹如直插云霄,蔚为壮观。与宝殿峰对立高耸。向导张宗海在顶峰留下了许多足迹,触景生情,感叹之余!随口留下一联:云游宝殿,沾丝丝画意;日照香炉,飘缕缕轻烟。
鹭峰禅寺周围怪石林立,有石仙桃、石鼓、石镜、僧帽石、龟背石、石豹、石樽、石象等形状各异,各有各的趣味,令人叹为观止。 在鹭峰禅寺的上方有一块巨石,用石头在这巨石下四处敲打,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悦耳动听,神奇的是,会传到对面香炉峰,故有“石鼓听音”之称,为深山古寺增添了灵气。 鹭峰禅寺左侧是宝峰亭,通往宝峰亭的山路曲径通幽,两边芳草萋萋,怪石遍布,摩崖石刻随处可见。在怪石上,刻有“石门”“石镜”“独木桥”“双松迎”等石刻为隶篆书,而“少室”两字为行楷书,系是元至正丙申年,寓温陵(泉州)钱云泰义书。鹭峰山景色秀丽,不少文人墨客曾来观赏此山景色,并留下了墨迹。 宝峰亭建筑是一座双层三厢房,有一对联:弄月照慈容佛眼宏开诸邪避,祥云枎妙相婆心一发四处安。把宝峰亭下方水清似镜的弄月池,对面的香炉峰上祥云似花蕊一样绚丽多彩,巧妙写了进去。在宝峰亭下方可看到有一对线条流畅,形体奔放舒展的龙、虎、凤石刻隐没在草丛边,别有一番韵味。 沿着宝峰亭附近一条人工砌成的条石台阶,拾级而上,往宝殿峰上攀登,一路可见怪石杂陈,古树挺拔,穿行于奇石与树木之中,处处幽深,处处清静。 宝殿峰上有眠云石、石屏风、堆云、宝殿峰等摩崖石刻,其中“宝殿峰”的石刻刻在最高处的大石头上,石刻旁边上方有石窝,垂下白色流水的痕迹,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鹭峰寨系明末清初抗清英雄朱继祚所建,原寨城周长3000多米,高4.5~5米,宽约1米,依山就势,吨石作基,方石垒起,有东、南、北三城门,城门窄至仅容一轿一马出入,若关闭三门固若金汤。现存寨城长数百米,有东、北2门。
鹭峰寨内一岩石边有一直径丈许的水池,名曰“弄月池”,池旁石上刻有“弄月池”三个字,传说是朱继祚手写的。这字体遒劲有力,与朱继祚的刚强性格如一。这个池原为八角形,直径约三米,池水常年不涸,水清澈见底,可照人影,能供千百人饮用。
近年来,鹭峰山下的热心人们浇灌了三条上山的水泥路,顺着山势蜿蜒而上,并对古寨古寺进行修缮,加强保护,为后代留住历史,留住记忆,吸引更多游人到鹭峰山上寻幽探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