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焦点
关于破解莆田乡村振兴要素制约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12-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莆田市政协委员 林亚兴】
  一、问题缘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振兴。当前,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意识,进而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对农村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各级党组织重中之重的实践课题。市委党校林亚兴名师工作室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调研组认真总结我市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和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建设的有益探索,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市县区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短板问题,着重从破解要素制约方面提出抓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二、要素制约
  (一)能力制约:基层基础需夯实。去年村级组织换届后,我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党员趋于老龄化、队伍不稳定、事业后继乏人等突出问题,但依然存在新任村主干“一肩挑”人员“不会管、不敢管、不常管、不善管”的治理困境,村“两委”委员和多数农村党员治理能力普遍较低,青壮年党员多数外出务工化身“流动党员”,投身基层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淡化。
  (二)人才制约:治理队伍需优化。近年来,虽然我市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层级的干部相比,村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仍然很低,导致原有村级能人外流“常态化”,农村40岁以下年轻党员留在村内发展的普遍偏少,加上近年来我市村(居)主干考录公务员的岗位职数相对较少,吸引大学生毕业生志愿长期留下来服务基层的政策还不够有力,农村发展和治理人才短板依然突出。
  (三)机制制约:政策导向需明晰。近年来,村级建设和基层治理主要依靠上级政府专项资金投入,本级自我“造血”能力普遍不足,尤其受农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风险较高,产业用地指标是否有余、土地规划是否更新、土地性质是否明确等与产业发展初期息息相关的问题,乡镇或村级层面并不清楚,实践中存在国家政策与当地发展规划不一致的情况,众多要素不清晰导致社会资本难以主动进入农业领域。
  (四)市场制约:产业特色需彰显。多数乡村产业发展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市场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程度低,精深加工和科技含量不够,附加值低,产业规模效应不够彰显,缺少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示范点和示范户,缺乏规模大、功能全的农业特色市场,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抓骨干固根基,筑牢乡村振兴“堡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推动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形成合力,实施“领头雁”工程,筑牢乡村振兴发展根基。一是优化培训提能工程。建议对基层开展常态化的“访学、问学”培训,组织各村(社区)每年开展一次外出“访学”,学习其他地区先进做法。开展基层问题需求调查,常态化组织市、区(县)职能部门为基层开展“问学”针对性服务,适时做好答疑解惑和政策指导;二是拓宽选育提升通道。畅通村级干部晋升渠道,探索建立全方位考核奖惩机制,建议每届预留一定行政、事业编制职数,对群众口碑良好、工作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给予破格使用或选拔录用;三是完善报酬提增机制。采用“基本报酬+绩效奖励”相结合方式,建议参考兄弟地市的做法,探索村支书(主任)任期内享受乡镇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机制。如,对获得1次省级以上或2次市级表彰的支书(主任)任期内享受乡镇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激发村主干专心、专岗、专业干事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抓人才优结构,锻造乡村振兴“铁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逐步建立起“内培外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引导人才向农村一线集聚促进结构优化。一是培强备强本土人才。大力发掘和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土郎中”“田秀才”,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实用人才,重视村级后备人才公开选拔工作,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人才库,通过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方式,加强培育锻炼;二是育好引好专业人才。建议与涉农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对接合作,加大相应专业设置和招生力度,开发实用专业,全力为乡村振兴培育好新型技能人才。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建立健全本土大学生关爱激励机制,着力回引各类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发展;三是选优派优服务人才。定期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一线、农业农村一线、基层治理一线“蹲苗”锻炼,提升年轻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引领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本领。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作用,建议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高校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一批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优化莆田市科技特派员服务平台,提供“菜单式”精准服务,实现科技人才在村级全覆盖。
  (三)抓创新强保障,提振乡村振兴“动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乡村多层次、多领域的资金需求,需要进一步建设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格局。一方面,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考虑农业项目、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特点,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个人投资等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构建新型的“银政合作模式”,创新金融、财政体制和资金使用机制,对乡村振兴所需资金实行差异化管理,让金融资本“下得去”村庄、普惠到农户,进而让农户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调动各方力量,破解乡村资金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要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党的政治引领作用,推动社会组织践行社会责任,创新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通过产权、技术、产品等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创新乡村振兴对接平台,滚动管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库。探索涉农领域项目合理回报机制,增强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让社会资本在农村“大显身手”。
  (四)抓引领促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组织化是产业做强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发展、凝聚共识、保障落实”作用,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完善我市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中的“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科学界定问题清单,建立健全解决问题的响应机制,积极探索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坚持自治、共治、智治一起抓,为解决基层重点难点问题和促进基层和谐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功能,充分挖掘乡村旅游、生态、文化等产业潜力,引导村合作社和农户发展村级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提升乡村集体效益和农户收益。如,我市已出台《莆田市关于促进民宿经济发展的暂行办法》,建议在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民宿建设规范标准,指导乡村快速推进民宿经济发展,解决乡村发展特色产业的瓶颈问题。同时,在发展我市海洋经济、文旅经济等方面也应完善简易可行的审批程序,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关键。我们要坚持把高质量基层党建工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一体推进,最大限度把党建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治理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