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司法服务触角向侨乡“最小单元”延伸
【发布日期:2023-02-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林双辉 通讯员 林颖】
核心导读:新春伊始,涵江法院江口法庭全庭干警下沉江口镇,与各村居、社区进行结对成为新现象。2022年8月,涵江区委、区政府印发《涵江区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推进“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到所在村(社区)定时定期挂钩联系制度建设,江口镇27个村居进入试点村(社区)名单。通知印发以来,江口法庭干警积极响应上级部署,纷纷来认领自己的“责任田”。
“管好‘责任田’,提升‘获得感’”,江口法庭庭长周庆在庭务会上强调,“此次‘三官一律’下村挂钩帮扶工作是我们法庭涉侨审判品牌建设向基层‘最小单元’的又一次延伸。”那么,江口法庭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都采取了哪些举措?
聚焦急难愁盼
江口镇作为着名侨乡,侨胞侨企众多,民间经济活跃,民间借贷纠纷数量较大,每年受理借贷案件可占全年受理数近30%。在纠纷处理过程中,许多侨村村民对借贷法律知识不熟悉,存在借条书写不规范、借息约定超过法律上限、款项支付不明晰等各种问题。
为此,不久前,东大村挂钩干警针对村民生活中最易产生的借贷法律问题,将法律讲堂搬进了东大村华侨家风家训馆,为村民上了一堂《民间借贷纠纷中的法律风险提示》普法课程。
针对性的普法,极大激发了村民的学习兴趣,纷纷向干警提出了自身遇到的法律问题,干警为村民一一解答现行法律规定和法律救济途径,获得村民一致好评。
“今天法官给我们上的法律课,讲到了很多我和家人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让我收获很大。”东大村侨眷陈大叔说道。
“聚焦急难愁盼”是此次下村挂钩帮扶的重点,江口法庭挂钩干警根据村居的不同特点,选取村民最关切的法律问题,进行释法答疑和普法宣传,全面增强村民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行“党支部+侨联”共建
基层法庭党支部是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江口法庭党支部坚决贯彻落实此次“三官一律”工作部署,提出不仅党员与村居要“结对”,法庭党支部和村居党支部、侨联也要开展“共建”。
“这次法庭和侨联来指导,让我们调解更放心了。”活动中,一位村调解干部由衷地说。
江口法庭党支部与江口镇侨联、海星村党支部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展“党支部+侨联”结对共建,建立“联动联调+司法确认”机制,由党员干警和侨联干部“一对一”指导海星村纠纷调解工作,对于调解成功的,可移送法庭申请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可申请涉港澳台侨诉非联动中心转办,由侨联、法庭等部门共同介入调解,或转由法庭直接受理诉讼。
“海星村是江口镇的着名侨村,这次法庭党支部、江口镇侨联与村党支部的共建合作,将把海星村华侨权益保护提升至一个新的台阶。”江口镇侨联主席卢国珍说道。
关注特殊群体
江口镇是莆田华侨的聚集地,有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超过38万人,分布在65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家家有华侨,人人是侨眷”。但随着江口镇许多青壮年在走出国门创业工作的同时,许多华侨老人、儿童在家留守导致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教育、亲情缺失问题也随之产生。
江口法庭密切关注华侨留守家庭这一特殊群体,自2006年起就与区侨联、派出所共同设立“关爱华侨留守家庭服务站”。此次“三官一律”下村挂钩帮扶工作中,江口法庭更是将华侨留守家庭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法律是什么,我们与法律的关系,怎么遵守法律……”
“养老诈骗有哪些套路……要怎么防范……”
江口法庭下村挂钩帮扶干警前往挂钩辖区江口镇中心小学、海星村留守老人家中,针对华侨留守儿童、老人常见的校园安全、养老诈骗等问题宣讲法律维权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并征集华侨留守家庭的法律服务需求,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厘米”。
“‘三官一律’下村挂钩帮扶工作就是要让我们法庭干警沉下心来用情用力,扑下身子来履职尽责。”周庆庭长表示,“要把‘三官一律’下村挂钩帮扶工作走深走实,经常性访村问需,倾听侨村村民所想所盼,掌握侨胞侨眷实际情况,从侨胞侨眷切身利益出发开展司法服务工作。”
周庆表示,下一步,江口法庭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推进“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把“三官一律”下村挂钩帮扶工作纳入涉侨审判品牌建设当中,以“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发挥侨智、维护侨益”为目标,把司法服务触角向基层“最小单元”延伸,全面建立“法庭+村居”涉法维权网络,推进侨乡法治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
山水为媒 文旅唱戏
电力赋能“无忧”路 自强助残聚合力
莆田市消防救援支队 “防消联勤”筑牢安全防线
从浙江温州到福建莆田:政企双向奔赴 “撬动”百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