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
三上魁山寻宝记
【发布日期:2023-03-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仙游阿郎 文 图】


  刘章天(1823-1879年,改名璋寿),仙游县郊尾镇湖宅人,清同治年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一说尚书)。刘章天工于书法,郊尾湖宅村魁山现存有其石刻7方。其中3方位于魁山寺后的崖壁上保存甚好,分别是“望斗台”“拜兄处”和“虎阜移来”;而“一见千人”则1990年代毁于采石;余三方据传尚在,却无缘见到,颇为遗憾,成了心底执念。
  刚好一小友“土改”中分得刘章天之弟刘章鸿故居一间,其老邻居年过九旬,但耳聪目明又古道热肠,对于魁山熟如指趾。去年六月,赴湖宅请他带路,却被告知老人家已然仙逝。惆怅间,与游先生沿寺后山阶四处找寻,未果。于是,登上小山最高处,四望渺茫。又沿西南向山阶迂回到魁山寺西,仍然无果。正值夏季,不堪蚊虫和酷热骚扰。于是,决定从南向下山,遇一修砌台阶工人,言说“亦钓台”在山脚池塘边,两人心里便又燃起希望。
  一路漫长、枯燥、无语,山路已尽。当脚踏水泥村路时,夕阳已经不高,自觉当日无望,索性放开喉咙,吼了几句“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之类的歌愉悦下自己。突然,村路尽头,一塘水洼就在眼前晃动。水洼不大,横竖10来米,三面围着五六米高的土崖,水浑浊得很。但是,凭着多年野外踏勘经验,知道有戏了。经过一番搜索,果然发现池塘东北角露出一块高约2米,宽约1米的天然石块。杂草遮掩处,隐约几个汉字模样。

  花费很大力气绕道土崖边,再战战兢兢下到塘边,倒悬着清理杂草,石刻终于露出真容。几个汉字赫然石上:“亦钓台”,落款“倬卿小憩”。刘章天的字一向不大,却异常清癯秀美。此方刻字瘦削遒劲,笔画干净,结字紧致却不局促,入石三分,颇有“独钓寒江雪”的孤高风度。于是,席地而坐,趁斜阳正浓,赏字观水,自有一番情趣。
  村道截然而止,收缩成一弯小石径,从人家的围墙外延伸。突然间,瞥见路旁立一赏石,突兀如峰,上刻“飞来峰”三字,出自莆田名家余一石之手。欣赏间,见不远处一男子正埋头修理自家门锁,于是向他打听剩余两方石刻下落。男子听完问路莞尔一笑说,还真找对人了,就在他家果园地里。于是停下手头的活,匆忙洗个手给我们带路。

  园地貌似抛荒许久,荆棘丛生,不小心就会割破皮肤或扯住衣服。猫着腰跟在老乡身后,像野猪般穿行,腰酸背疼又汗流浃背。不知道过了多久,老乡说,到了。只见一块不大的石头孤零零地站在丛林里,宽高不过一米,上面满是绿色苔藓。看我俩迷惑的眼神,老乡用宽厚的手掌用力摩擦石面,依稀露出汉字的轮廓。赶紧掏出考古包递给他,于是刷子、铁刮、喷壶、红漆齐上阵。不一会儿功夫,“慕凤岩”三字突兀在眼前,落款是“倬卿书”。奇怪的是石刻下面另有小号字体的“慕凤岩”三字线雕痕迹,估计是初稿残存没有抹去。刘章天的字体一向清秀有余浑厚不足,但“慕凤岩”三字却较为丰满大气,和“亦钓台”完全不同风格,体现了其多元的书法艺术。
  此山因傅共乡试第一而名“魁山”至今。刘章天49岁才中进士,可谓大器晚成。所以,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寓居魁山脚下,清代工部尚书徐树明为其《慕凤岩诗集》作序提到:“闽海之滨有奇士焉曰刘生倬卿,足不越里闾必党,而常若志九州四海之大;身不越蓬户瓮牖,而常若有天地民物之忧。”此石高不盈米,却名以“慕凤”,足见其隐忍之深、胸怀之广、志向之远。虽在山野,矮石浅塘,假以时日,亦能如凤高飞。刘章天虽然晚仕,却擢升迅速,终授礼部尚书。
  随老乡转出丛林,沿灌溉渠东行,寻找“上有飞瀑”石刻。无奈夏草茂盛,无路可循。老乡留下电话,嘱托冬天草木萧条时可以再访,定当再次领路。于是,依依惜别。
  半年时光一晃而过,几日前因缘巧合,与东湖侠士寻到古安贤里书峰乡虎潭明代工部主事李灿箕的石刻“犹龙”。想起半年前的约定,于是趁热打铁,与游、赵、东湖侠士三位从书峰直接转路到郊尾湖宅。
  沿魁山寺下的小峡谷寻找半天未果,游、赵两位体力不支,只好石阶上歇息。我便与东湖侠士再次沿峡谷边缘由上而下探寻,峡谷土质为主罕见石质崖壁,仍然无果。寻思若是飞瀑,必有高大石崖。于是试着沿谷底穿行,遇到荆棘则砍刀开辟,遇到渠洞则匍匐穿过。东湖侠士心宽体胖,穿行不便,很是狼狈。行至山脚,未果,加上体力消耗过大,不免气馁。
  天色尚早,不忍放弃。想起那位老乡,遗憾的是电话号码已然不存。于是凭着记忆,和东湖侠士去老乡家寻他。穿过密密麻麻的坟墓和荆棘,居然转到“亦钓台”那边。东湖侠士高兴得不得了,自然手机一阵狂拍。等他朋友圈里炫耀一番之后,再带他去老乡家。老乡的家还在,人却不在。东湖侠士三番五次深情的呼唤,也没有得到一声回应,只好悻悻然原路返回,自然又是检阅了一路的坟墓和荆棘。
  再次见到游、赵两位,正蹲在石阶上谈笑风生。自觉无颜见人,又想起之前道中所遇一老人似乎颇为熟悉魁山,不如上去请教,于是鼓足干劲重拾石阶而上。道至半途,遇一除草老者。一根烟递过去后,他一边喷着烟圈,一边指指峡谷对面那丛最为茂密的芦苇荆棘说,八岁那年见过“石头秃”上的刻字。他用手比划着说,竖刻四字,字体很大。问他今年高寿,答曰七十有余。央他带路,说是过去不远便是。再请带路,说是太累了,不去。
  沿着老者指引的方向瞎摸摸前行,居然出现一条垂直于峡谷的小溪道。越往上,溪道越明显,并有石质溪床出现。溪道不宽,也就一两米而已。上溯数十米,出现大片石壁和石床,可惜并无石刻。再往上山势陡峭道路愈发艰难,山上有新挖池塘,泥土大量向下倾泻并掩盖了石床。只好原路返回,再次请老者带路。又一根烟过去,依然不肯。回去再找,依然无果。东湖侠士累坏了,未肯继续。想到一下午几个小时搜寻,若是放弃未免可惜。于是,大声嚷嚷“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 东湖侠士亦不为所动,蹲在远处抽着闷烟。心想老者所说“石头秃”只有这么一片,石刻一定在那儿。于是,再次单枪匹马上去。站在稍远些的一块石头上,用心打量着对面的“石头秃”。就在这时,崖壁的上方出现一行淡淡的刻字,天哪,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石刻位于崖壁上方稍微向后方倾斜的地方,加上石刻表面苔痕斑斑,枯叶覆盖,蔓藤缠绕,人在谷底自然不易发现。
  于是,大声呼唤东湖侠士,他高兴坏了,掐灭烟头,一阵风赶过来一阵狂拍。游、赵二位循声而来,自然免不了一路坎坷困顿。但是为了一饱眼福,一圆前愿,还是踉跄而至,其精神难能可贵。

  “上有飞瀑,同治甲戌年(1874年),礼部刘章天书。”这是唯一一方有纪年和官衔的石刻,明确了是刘章天从仕之后的石刻。而其他石刻则很可能是在中进士之前题刻的。
  刘章天的楷书颇有“柳欧”之风,众人赞他:“书法奇才,一代称雄”。泉州市泉港区廻澜书院留有他的“廻澜”石刻;仙游一中的“金石书院”有其“傅少师读书处”石刻;榜头普明书院留有其“道综三圣”牌匾。上述石刻和牌匾书法,膄劲峭拔,婉媚方正,正是其独有的艺术风格。
  自此,刘章天现存的六方石刻全部找到,并清理或描红。寻找之艰辛,发现之快乐,难以言语表达。将之公之于众,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欣赏、研究、宣传和保护。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