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 。“莆田”地名如何而来,众说纷纭。 《兴化府志》载“莆地多生蒲,故曰蒲田;后频有水患,故去水从莆。” 这是有文字记载关于“莆田”地名的由来。但民间则称,“莆田”是从方言“浮田”演变而来。“浮”在当地方言读Pu,和汉语“莆”(Pu)同音。换言之,“莆”是“浮”的谐音。 这个是根据民间流传的“沉七洲,浮莆田”,很久很久以前,莆田还处在海水之中,水退则“浮”,水淹则“沉”。“浮沉”用当地方言读起来就是今天普通话“莆田”的谐音。 莆田自古以来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民间习俗,这也造就出别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流传至今的最常见的10种名小吃是外地人来莆田绕不开的味蕾诱惑。 1、莆田卤面 莆田卤面主要有三点:面筋弹韧、熬制高汤、配料。 选用的莆田特制面有韧性,下锅后不易煮糊;熬制的高汤是挑选猪骨头里最好的骨段,熬出来的高汤白色浓稠;配料方面,有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牡蛎、蛏、韭菜等。 之所以称作卤面,因为它是用文火“卤”出来的,让高汤和配料的味道充分渗透到每根面条里面,卤出来的面才会香味扑鼻,口齿留香。 2、兴化炝肉 炝肉是莆田街边巷尾最常见的莆田美食,肉质细腻嫩滑,味道清甜鲜美。 选用上乘的猪里脊肉,加入少许的番薯粉、腌渍、沾糊淀粉后入锅烹煮,肉质鲜嫩,味道嫩滑且不腻口。 3兴化米粉 兴化米粉,是莆田着名的特色小吃,有莆田“美食名片”之誉。兴化米粉白如雪、细如发丝,有股芬芳的米香味。 据说始于北宋,一直是当地美食。兴化米粉尤以莆田市黄石镇西洪和清江村为着。 米粉精选上乘黄尖米,加工工艺要求极高,要经过浸米、磨浆、滤干、采浆、捏团、蒸粿、碾团、压丝、蒸丝、凉干、揉洗、摊把等十二道工序进行加工制作。 兴化米粉的特点是,色泽微黄、粉条细至1毫米,煮炒易熟、Q弹爽口,独具特色。 兴化米粉列入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莆田市评为“十佳旅游美食”。 4 西天尾扁食 西天尾扁食,制作工序精细富有独特风味而名闻遐迩,成为一道莆仙大地上的着名特色小吃。 西天尾扁食在于从皮到馅都是纯手工,尤其是皮的做法极为复杂,只选取猪排骨上的肉,用锋利的刀剔下,然后用木槌使劲捶打,需要捶打1个小时,等锤成浆糊状后,加入木薯粉,再用木棒继续捶打,直到它变成薄如纸张的扁食皮,而肉馅则是由猪前腿肉加入虾皮手工剁成。 西天尾扁食滑溜爽口,口感极佳。 5 炝海蛎 炝海蛎,莆田人俗称“蛎猴溜”。这道工序简单、食材朴实的特色菜品,颇受当地百姓青睐。 在莆田方言中,因“蛎”谐音意为人“活着”之意,所以“蛎”代表着吉祥的食品,寓意长寿。故逢年过节,不管海蛎如何涨价,莆田人都要买些海蛎回家做“蛎猴溜”吃,祝愿家人平安长寿。 6 紫菜焖饭 莆田有一个习俗,家中男孩满月的时候要分发紫菜饭团,寓意为添丁,紫袍加身,寓意为加官进爵的意思。 据说“妈祖”曾经最爱吃的就是这道紫菜焖饭,因此,也有人称作“湄洲紫菜焖饭”。 选材:紫菜、五花肉片、海蛎干、香菇、洋葱、葱花、花生等,加入适量的料酒、酱油、蚝油、花生酱、盐和味精,用大骨熬制3小时以上的高汤,掺入大,掺入大米煮熟。 7、兴化焖豆腐 焖豆腐是莆田人过年时的第一道菜,或在各种婚宴、寿宴也是“标配”的一道菜。 兴化焖豆腐选用一种称为“九月珠”的黄豆,其豆粒如花生大小,每逢秋天刮起九月风时,“九月珠”就成熟。采摘去皮晒干后,加工成豆腐。 豆腐捏碎,鸡蛋液打匀,香菇、包菜、芹菜、冬笋等切细,配以瘦肉、干虾肉、蛏、海蛎、干贝、香菇、包菜、虾米等,煮开收汁即可。豆腐透着海鲜的清甜、肉味的香气,鲜美松软,爽口不腻。 8、仙游套肠 仙游套肠是仙游的传统特色小吃,用猪小肠做的。 要做到套肠美味,卤水是关键。 正宗的套肠,是用猪骨头和老母鸡等熬制的浓汤来卤煮,卤水的香味渗入套肠里。热腾腾的套肠香喷喷、嫩滑滑、润油油的,卤味浓郁,肉感十足,欲罢不能。 9、莆仙豆丸 莆田仙游县的民间说法,称汤煮豆腐为“水龙”,是民间筵席必备的一道菜。 亦称瑞龙,豆丸是用豆腐、紫菜、花生末、葱花、芹菜、香菜、食盐等和为泥状,捏成圆丸,外面滚沾番薯粉后,放入高汤中煮熟。 10、兴化红团 兴化红团,又称粉团、圆团,是一道流行于当地民间的一种特色传统美食。 莆田地区民间习俗,春节、元宵或者结婚、满月、祝寿、乔迁等喜事都要做红团。 红团以形圆、色红、馅甜的形态特征,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甜甜蜜蜜。不仅是一种人们喜爱的美食,更是一种吉祥的文化符号。 以绿豆加糖和之为馅,以糯米粉掺些面粉,掺入红粉色素,加水揉制成皮,皮馅包成圆团后,放入特制的印模中压印成形后,下垫香蕉叶,置于蒸笼之中蒸熟即成。 莆田美食,在千年的传承与积淀中,既淳朴独特,又不乏精致,带上你挚爱的亲朋好友,来莆田吃美食、赏美景吧!
(晚报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