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块光滑的木头上,用鸡舌刀在画好的线稿上,或是直截了当,或是小心翼翼地刻上几百刀,再用较小的尖刀修补,最后用砂纸打磨,一件精美传神的木雕作品就完成了。 莆田木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莆田木雕的代表作莫过于郑春辉先生的《清明上河图》。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细致传神”,从茶馆谈笑风生的书生,到集市吆喝叫卖的商人;从芸芸众生的穿着打扮,到亭台楼阁的浮雕花纹,每个部分都是经过精雕细琢,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中一根绳索,它是镂空雕出的,仅有三毫米,绳索上的纹路却清晰可见。这样的巧夺天工之作一定离不开作者长年累月的巧思、精益求精的技术以及超乎常人的专注。 今年暑期,我来到莆田木雕博物馆尝试雕刻。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把圆刀,想要在木材上钻出一点图案,可那坚硬的木材仿佛与我较劲儿一般,废了半天功夫,不过是多了一条刻痕罢了。一旁的老师觉察到我的迷茫,她提醒我抬头,我仔细一看,原来是莆田木雕的教学视频。我认认真真地将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于是我再次拿起刻刀,学着视频中的样子,左手拿刀抵着木材,右手用石块轻轻敲击刀柄的上端。没两下,一道弯曲的刻痕就出现了,顿时我激动万分。 我原想雕朵花的形状,可一看我的雕刻进度,我不禁低头叹气,抱怨道:“按这个速度,得雕到猴年马月啊!”“没关系”,老师轻拍我的肩膀,说道,“一件成功的作品,必定要经受时间的打磨,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只有专注方能有所成。”我呆在原地,反复咀嚼这句话,终于,我再次充满信心地雕刻起来。一次次的雕刻,一次次的敲击,木屑在刀尖飞舞,时间在指缝中流逝。一朵俏丽的花儿慢慢绽放在眼前,我雕刻的手法也越发熟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通过对莆田木雕的参观学习以及对雕刻过程的亲身体验,我逐渐明白了莆田木雕之所以能成为非遗,不仅是因为其技法多样,样式精美,更因为其蕴含了“慢工出细活,久久方为功”的工匠精神。 莆田木雕于流逝的时光里绽放缤纷色彩,于纷飞的木屑中诉说着工匠精神,我相信在不断地学习和传承之中,莆田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发扬光大,为中华传统非遗文化添上一抹绚烂的色彩。 指导老师:吴丽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