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台缝纫机,说起它的来历,可悠久了,它的年龄细细算来,要比我那在上大学的哥哥的年纪都大许多。 这要从我的母亲开始说起:母亲生活的那个年代,家居清贫,没有几个孩子上过大学,又或者说,她们村子里的人基本上都只有小学学历。外婆家算上母亲共有四个姐妹,在老一辈重男轻女的观念中,妈妈初中没毕业,就和其他几个姐妹一起出去工作了。 这台缝纫机就是属于母亲的那一台,它自母亲十五六岁开始就如影随形地陪着她一起打拼了,苦过累过、哭过笑过……直至母亲犯上了颈椎病,它才得以休整数日。闲时,它便在家里的角落待命了。 我出生之后,打能记事起,这台缝纫机便一直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我比较调皮,经常在街邻处跑动玩耍,以致我的衣裳和裤子上常常都会撕破几个洞,破破烂烂的,经常被母亲骂一顿,但是幸好有台缝纫机在,母亲把我的衣服放在缝纫机上,踩着踏板,“嗡嗡嗡”地使缝针动起来,把线和补的布料合二为一,如此一来,我的衣服便补完了,还多了几颗红色的“心”,似乎更漂亮了。 母亲认真地在缝纫机前工作,随着缝纫机的“嗡嗡嗡”声响起,它似乎在说:看我七十二变。母亲把衣服在机台压脚处往前推,线一针一针的扎在缝补处,母亲的脚踩着踏板,膝盖摇着大连杆,她们配合的真是“天衣无缝”,衣物不一会儿就补好了。 小时候的一天又一天,我都能看见那台老缝纫机,它为我们家工作了20多年,已经很老很疲惫了,但在我们需要它时,它又“嗡嗡嗡”地启动起来了,那么地不遗余力。 我的童年,不可或缺的,就是这台老缝纫机,它为我们缝补了多少次衣服,又缝补了我多少次心灵,已经数不清楚了。 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少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习惯了,现在它的身上,堆放了许多衣架,许多箱子,母亲告诉我,也许它真的需要休息了。 在我写作业的一个傍晚,它又“嗡嗡嗡”地响起来了…… 指导老师:林淑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