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记者 黄凤珍 通讯员 周嘉璇)1月27日,由莆田学院体育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联合组成的莆田学院“木兰寻脉”非遗传承实践队深入莆田盐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古法晒盐技艺,在实践中开启古今对话,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和劳动者的智慧。 传统摊晒工艺主要分纳潮、制卤、结晶、整滩、扒盐、归坨等步骤,均由人力打造而成,每道工序都凝聚着一代代盐民们的艰辛付出和智慧,更蕴含一代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伴随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声,实践队队员走进莆盐文化园,映入眼帘的是宋代诗人柳永所作的《煮海歌》,篆刻在石头上久经风雨的文字,让人仿佛看到了千年前正在劳作中的盐民。活动中,实践队队员们也化身“一代盐民”,为古老的晒盐技艺代“盐”。 “书痴者文毕工,艺痴者技必良。”莆田盐场副场长吴文新,与莆盐相处三十多个年头,他是一名经历过莆田盐场跨时代发展历程的老盐工。吴文新自1987年开始与莆盐打交道,先后担任过盐场一线生产盐工、技术师等职位。许多人还在梦乡的时候,吴文新早已头戴照灯,手拿盐耙,在黑暗中开启一天的忙碌,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这方古老盐地。“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咱们莆田这千百年的制盐技艺和盐田一定要延续传承下去,让全国人民都能品尝到这种天然健康的莆盐。”吴文新说道。 此次实践,莆田学院“木兰寻脉”非遗传承实践团成员们深入莆盐文化园,化身带“盐”人,了解古法晒盐的工艺技术,聆听非遗传承人的心路历程,记录传统晒盐技艺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制作的短视频、动漫、表情包等,让更多人了解到莆盐非遗技艺,以奋斗为笔,将青春入墨,为助力非遗传承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实践队员周嘉璇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