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将军美名,缘于电影《知音》,那时虽说年幼,仍惊艳于银幕上人物形象的流光溢彩,时至今日感触犹深。不管岁月如何变迁,蔡锷将军的丰功伟绩备受后世推崇,已然载入史册、灿若星辰。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这是孙中山为蔡锷撰写的挽联,把他比喻为东汉名将班超、马援,可见评价之高。细观蔡锷的短暂一生,确实无愧于这个赞誉。从师承人中翘楚梁启超,到东渡日本研习军事,蔡锷满腔热血、矢志报国,希望挽神州于危难,救生民于水火,一路走来备尝艰辛。“深山藏不住,孤峰露峥嵘”,青年蔡锷与同龄人相比,显示出少有的沉稳和老练,他在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时,即率先在云南与同道中人举事,在边陲要地遥相呼应,加速了满清王朝的覆灭,铸造了人生的第一笔辉煌。 深孚众望的蔡锷旋任云南军政府都督,虽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但他不因高官厚禄、锦衣玉食而改变初心,面对辛亥革命后依然黑暗沉沦的时局,他在苦苦思索着、探求着……当时,善于伪装的袁世凯还戴着假面具,以推行“共和”的政治姿态示人,蔡锷对他还抱有一丝希望。奉调进京后,他很快就看清了其人妄图称帝的狼子野心。袁世凯既想笼络蔡锷,又对他有所猜忌,暗地里派人监视他的生活起居,他虚与委蛇,不动声色与之周旋。为蒙蔽对手,他故意混迹于京城的八大胡同,摆出一副寻花问柳、沉湎酒色的颓唐模样,就在这些假借脂粉涂抹的日子里,他遇到了堪称人生知己的小凤仙。 处境如履薄冰的蔡锷,举目四顾偌大的京城,几无可以倾诉心事之人,是不可捉摸的命运,安排了一位有胆有识的奇女子,与他邂逅于历史的重要关口,共同书写了一段传奇。和小凤仙的交往,让蔡锷阴郁的心情透出几缕光亮,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不信美人终薄命,古来侠女出风尘”的流水对,将其郑重赠与这位红粉佳人。 从青楼到梨园,从市井到香闺,两人成双结对,频繁出入于风月场所。在外人看来,蔡锷纵情声色、放浪形骸,即使有心也没有精力过问政事了,这一切瞒过了袁世凯众多的耳目,让他逐渐放松了对蔡锷的戒心。小凤仙源于真情、不露痕迹的配合,自然而然成了蔡锷“离京回滇”通盘计划中的一部分,她钦慕蔡锷“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宏伟志向,因而,只要有助于他的事业,她都愿为己任,引以为豪。后来蔡锷病逝的消息从东瀛传来,她强忍悲痛,在挽联中一诉衷肠:“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剧怜忧患伤人,萍水因缘成一梦;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经过周密的筹划,蔡锷瞅准时机,借口外出看病,几经辗转,终于安全抵达滇地,而电影中这一幕的演绎极具戏剧性,至于是否进行了艺术加工,哪种表述更接近史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到云南就举起了反袁的大旗,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挥师北上,在进军四川途中,他抱病征战,立马雪山关前题联自勉:“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抒发了必胜信心,彰显了豪迈气魄。在讨伐的隆隆枪炮声中,在国人的片片唾骂声里,袁世凯被迫脱下穿戴了八十三天的皇冠龙袍,取消了帝制。从此,蔡锷“护国大将军”的美名四海传颂,扬威天下。 遗憾的是,近代史上的一页华章,因蔡锷英年早逝而匆匆翻过,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在当年对蔡锷举行隆重的国葬仪式上,署名小凤仙的一副挽联寓意深刻、引人注目:“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痛哉,惜哉!将军不朽!□蔡旭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