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插秧时节,在涵江赤港华侨农场,“手把青秧插满田”的场景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华力农机合作社的工人们熟练操纵着高速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将一行行秧苗整齐地立在田间。 近年来,涵江区以科技为引领,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广智能化耕作、物联网等新技术,引导农民走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之路,全力助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华力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林全明介绍说,今年合作社自种及托管的1500亩特优2068早稻,全部采用机械化插秧。与传统人工插秧相比,机械插秧不仅提高劳动效率,且插种的秧苗行距和深度一致,具有生长均匀、抗倒伏、管理方便、增产增收等优点。 “两台插秧机同时作业,一天就能完成100亩农田的插秧,大大省工节本、提高工效。”林全明在田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如今,完成1500亩的农田插秧,合作社只需2台插秧机、4名工人花费半个月时间。而以往人工插秧时,至少需要招用60多名工人,花费20天以上时间。 与华力农机合作社一样,当下,该区的8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也如火如荼进行春种,充满“科技范”的现代农业春耕图在田野间徐徐展开。 在江口镇大东村的信田农业基地里,各式各样的农用智能装备尽显“身手”:无人植保机在空中穿梭,让病虫害防治更安全、高效;设置在田间的传感器,精准记录和传输农作物的各种生产环境数据;透过“信田未来农场”可视化平台,基地气象、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都能实时监测,监测结果在电子屏幕上可随时点击观看。 “农机装‘大脑’,数据成了新农资,种粮变得特别省心。”基地负责人林叶雄告诉笔者,基地大力推广“农机装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让大东村130多亩的农田变成“智能田”,农业生产变得更轻松、更科学。 用上高科技,农民“慧”种地。信田农业还建设了莆田市智慧农机平台,调度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11万亩次,让更多种植户挑上科技增收“金扁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