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半壁梯田半壁村
——柏源梯田垦复记
【发布日期:2024-07-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元邦】

   傍晚时分,我从“粮食安全主题展示馆”二楼透过重重古厝屋顶,眺望不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在阳光的映照下,一派青翠,与这古厝相映,特别有乡村韵味。“半壁梯田,半壁村”,镇党委书记描绘这个村庄的特色又在耳际萦绕,乡村的完美在于“两个半壁”。珠联璧合给人以完美之感,也才真实表达先辈们迁移而来的目的。700多年前,苏氏在这依山畔溪的地方,开始了守望“半壁田园”的生活,又因为这里多王柏,村民们砍伐之后顺溪而出,往古田,入闽江,“柏源”之源,就是人们谈论的王柏树生产之地,久而久之,我们把生产“王柏”的村庄称之为柏源村,那条穿村而过的溪流称之为柏源溪。

   我去的那天,电影《向莲花镇出发》摄制组正在村里拍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电影的故事是发生在村里的吗?”“不是”,是导演在全国许多地方选点后,最终选择在这里拍摄。那夜,我也去了拍摄现场,他们正在拍摄。导演非常热情地用手机给我展示了已经拍摄出的画面。“好唯美啊!”导演告诉我,他们看中的就是这地方的美,看中的就是这半壁梯田半壁村。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才能感染人、打动人。他的一番话,让我想起的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我的阿勒泰》,唯美的草原风情画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想,这部电影一定能够表现出“南方阿勒泰”的唯美。   

微信图片_20240729094813.jpg

   2024年5月,我曾经从屏南县长桥镇看了修复后的万安桥后又去了仙山牧场,途经柏源梯田,站在观景平台上,从高处俯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梯田,当时正是插秧时节,天光映照水田形似如镜,一些村民正在插秧。好美的一幅春耕图呀!同行的乡里同志告诉我,这是一片重新垦复起来的梯田。他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他还告诉我,村里有个粮食安全展示馆。我从高处俯望,一座村庄,静静地卧在山谷之中,梯田与古民居、青山交相辉映。当时,就有了进村的欲望,只是在山区,村庄虽就在眼皮底下,可要走进去,即使是开车,也要绕上一大圈,时间缘故,只好作罢。但柏源村的千亩梯田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始终有一种走进村庄的冲动。这一次,在“三伏”时节,走进了柏源村。

   吃罢晚饭,镇里的书记、镇长、人大主席、村支部书记和我一起坐在村委会办公室聊着。我们在一起聊着这片梯田。

   谈起这片梯田,村支部书记有些动情。这片梯田是世代留下的田园,几百年来,村民们耕于斯、长于斯,一代又一代。但是,20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了乡村,人们开始走出去了,务工经商,梯田逐渐抛荒。层层梯田,芦苇疯长,还有些梯田也不再种水稻,被村民们用来种地瓜之类的杂粮。

   望着抛荒的梯田,村民们痛在心里,但又些无可奈何。心所以痛,半壁乡村犹在,半壁梯田却被抛荒,他们的心底,总觉得是个缺憾。有些无可奈何,与城市务工经商相较,种粮的收入就低多了,更何况,每户人家,就那么几亩田地,守住这“一亩三分地”是难以致富的。

   心中有痛但又无可奈何,村民心里纠结,如何解开这个矛盾?村支部书记兴奋地说,这片梯田的重生,是村民们与镇村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借了“粮食安全”行动和“我在屏南有亩田”的东风,成功唤醒了沉睡的土地。

微信图片_20240729094819.jpg

   镇长张太守任镇人大主席时曾挂钩联系柏源村,谈起柏源村梯田的垦复,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说,镇里了解村民的心里纠结,也一直在探讨如何重塑千亩梯田的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激励着镇党委、政府,“粮食生产根本在地”,更何况,这千亩虽是梯田,却是良田,不仅产量高,而且水稻享受高海拔生态种植,活泉水灌溉,产出的大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2021年,屏南县开展了“我在屏南有亩田”活动,镇村两级干部认领了30多亩梯田。村里成立了屏南县福源种植合作社,以每亩100元的转让费从村民手中流转了土地并进行垦复。张镇长说,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时,有些田块是沼泽地,边垦复边塌陷,对于这些难以垦复种水稻的,他们就把水排干,种上地瓜之类,经过一年的努力,30亩水稻获得了丰收,也让村民看到了希望,许多村民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2022年,合作社又垦复了780亩,其中的500多亩田地都被认领,农民有了收益,合作社也获得了经济效益,2023年,合作社将最后近400亩梯田也流转复垦了。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1200多亩整片梯田的垦复,重现了半壁梯田半壁村的自然风貌。那天早上,我与一位年老的村民聊天,他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从福州来。他说,来这里看梯田吗?这里的梯田漂亮吧?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对这片梯田的依恋。

   早上,晨阳斜映在梯田,行走在梯田之间,晨阳下的梯田半是金黄半是绿,田埂上水流潺潺,“叮咚、叮咚”声清幽入耳,一条长长的轨道从山下沿坡而上。这是一条单轨运输系统,可以在近40度的坡地上运送肥料、器材、果实和粮食等。梯田阡陌交错,石块铺就的主干路方便小型家机具运输,水泥砌成的水渠从山上一直伸向山下。记得昨天镇党委书记陈娟告诉我:垦复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往,而是垦复中提升,建造高标准梯田。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谿南与谿北,啸歌插新秧。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伫立在秧田间,读着立在田头的宋代诗人楼璹《耕图二十一首》其十《插秧》,欣赏着边上的那幅惟妙惟肖的插秧图,让我看到了诗人笔下的插秧情景。四周景色随光影变幻,蛙声、水声交织成曲,让人心旷神怡。记得我昨晚问村支书,田里有田螺、泥鳅吗?村书记高兴地说:“有,不仅有自然生长的泥鳅、田螺,还在田里试养了‘稻养鱼’,去年我们在春耕节的一项活动就是农田趣味比赛及体验,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抓泥鳅、摸田螺。”他这么一说,儿时的童趣一下从脑海里蹦了出来,能够捉到泥鳅的田一定是生态田,难怪昨天在“粮食安全展示馆”,村支书夸梯田生产出的大米“味道鲜美、培养丰富”,村支书说,他们正按照1+N的模式,既立足于打造高标准梯田,又着眼“农文旅”的融合,打造成研学基地和乡村旅游观光地。

   望着绿油油的梯田,入秋之后,稻子成熟,一派丰收景气,又正是秋游好时节,游人纷至沓来。冬天,梯田将会种上油菜花,春暖花开时,油菜花竞相开放,金色染尽田野,人们踏春赏花。镇人大主席陆小龙告诉我:“油菜花不仅有观赏价值,绿肥还能改善土壤,增强肥力。”

   一幅幅图景在脑海中浮现,节气在变,景也在变,在变化中,我慢慢体会“垦复”的含义,垦复不是简单复原,而是在垦复传承与创新提升。它保存了梯田的传统风貌与神韵,留住了梯田的生态品质,又在垦复中将以“1+N”的模式,实现了“农文旅”的融合。

微信图片_20240729213310.jpg

   从梯田回到村里,漫步在穿村而过柏源溪畔,溪水清澈见底,鱼儿欢游,水车“依呀、依呀”地转动着,充溢着古村韵味。村因守望田园而建,村又在守望中繁衍生息。“半壁梯田半壁村”,我对“半壁”的理解“半壁自然半人文”,行走于乡村,充盈着浓郁的乡村人文,我们去了村礼堂改造而成的“柏源版雕文化馆”,聆听柏源版雕的历史,吮吸浓郁的耕读之风;去了坐落于古民居的“福建省粮食安全教育基地”,俯下身子,认真阅读展厨中几张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报纸,让我感到,我们党始终重视粮食生产,深谙“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之道。

   梯田与乡村、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互为辉映,柏源村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中,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它如同一幅画卷,正在徐徐打开,惊艳人们。我的一位朋友知道我去了柏源村,那天晚上,给我发来这一条微信:“柏源一日三景,四季四色的美独一无二”。

   谈起柏源梯田的垦复对乡村振兴的启示时,镇、村干部们思考了一会儿说:一是党建引领。2022年,柏源村党支部领办了福源种植合作社,鼓励党员带头出资入股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技术、地上附着物入股、目前,合作社共有14名社员,其中党员12人,占社员总数的85.7%。二是抓住机遇。最大机遇来自于“我在屏南有亩田”活动的开展,梯田垦复之后有人认领,种粮的收入就有了保障。三是政策扶持,政策对土地垦复给予资金扶持,解决了制约垦复的瓶颈。四是土地流转能够规模生产,过去一家一户生产,靠天吃饭,如今土地流转之后,高标准梯田建设和机械化耕作有了可行性,农民成了农工,种田的风险不由农民承担。五是统筹发展,实现“乡村+梯田+”“梯田+研学+文旅+”,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变。六是政府引导,注重营造氛围,政府牵头,在村里举办春耕节,丰收节……提升品牌和乡村知名度。这一席话,是他们实践的总结,给我很大的启发。

   梯田与乡村合璧,自然与人文合璧,古韵与新声合璧,柏源之妙,妙在“半壁”。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