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饮茶,捧一本书,我便可摩挲素月,畅游天地间。繁华浮躁的都市里,阅读,便是一片安宁的净土。 父亲给我的卧室里做了一整面书墙,其中不乏父亲的医书,但更多的,是父亲读书时期买来的关于文学的书,页面泛黄,书页边角被摩挲起毛边,但每一页却被收拾得齐整干净。有些书中甚至还夹着一些纸条,纸条上是父亲飘逸的字——对书中内容做着注解。我还小的时候,自然最崇拜父亲。父亲身为医者,实在太过繁忙,很多时候,我竟只能从父亲的纸条中,去感知父亲充沛的情感。于是,这些纸条对于我来说,便弥足珍贵。父亲有时也会给我写纸条,那些纸条便都成为了我年少的美好,被我珍藏在日记本中。而父亲对于文学的喜爱与重视,也深深感染了幼时的我,于是在我的童年里,虽然父亲的陪伴甚少,但那份父爱却保有在每一份纸条中。通过父亲的注解,我学习着父亲的思考方式,也明白父亲对世间事物的看法,也最能够体会到父亲年少学医时,那份悬壶济世、踌躇满志的胸襟,即使后来我没能走上医学之路,但这份对于世间万物的大爱,也在往后人生中,被我融入文字与灵魂中,留存在了父亲的珍藏的文件夹里。 “读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于是,我总能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 久在尘世浮沉,心早已被浮躁浸染,却在开始阅读的那一刻,我能够静下心来,不禁沉浸书中,和主人公同喜同悲,去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曾无数次在深夜里翻阅毕淑敏、林清玄、迟子建先生的散文,看过人生的“柔和”,也感受如花般馨香的生命;在书中呼吸过北极村清冽的空气,也思考过看不见星星的夜空;在城市里感受过叶落而凉的秋季,也曾在夜晚,躺在窗台上,接受上帝的召见。那些纷繁精妙的思想,如夜里星空般璀璨,铺天盖地向我倾倒而来。无论城市生活如何繁杂,我总能在深夜里,在星空的陪伴下,望着远处,静下心来,任由思维无限延伸扩张,牵出一根根丝线,牵扯住夜里那些璀璨的星,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沟通与对话。 身处顺境时,自有“功者不蹉跎”的劝诫;逆境之时,也自有“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告慰;痛苦之时,有“岂可自迷闷,与渠作怨雠”的开解;愉悦时,也能吟出一句“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细品人生百味,那些曾经读过的书籍,才终于从心底生根发芽,延伸出无限的枝桠,在生命之树上蔓延出一片绿意,有着勃勃的盎然生机。 受限于经历的稀薄,许多哲理未能亲身经历,却也能从书籍中窥见一二。也是在书籍与阅读中,我能乘风而上,摩挲素月;能转换身份,走过不一样的人生;更能细细品味,站在千年前的月下,去吟诵豁达与淡然,坚守与执着……深夜中,我或许早已历经千年。 月色已深,暗淡的黑夜里,我于万万本书籍之中,摩挲素月,畅游山海,历经人世,俯仰已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