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中考作文: 材料一: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探月工程走过20年 九天揽月 探索不止》。 材料二:月亮一直是我们遥看的对象,寄托着我们的无尽情思;月亮也是我们探索的对象,承载着我们的无限梦想。 以上二则材料给你什么思考和感悟,请以《看月与探月》为题,写一篇作文。 看月与探月 “轰隆隆…… ”随着一声巨响,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在炽热火焰的包围下,升空了。夜晚,我仰望星空,知道月球上又来了一位新客人。目光射向深邃的宇宙中,我不禁要问:中国是如何从筚路蓝缕、一穷二白,到嫦娥探月、实现千年之梦?恍惚间,我似乎从宇宙深处听到了那些答案…… 曾记否,先民们在宇宙的混沌中探索。“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这是来自两千多年前屈原对天的发问,对宇宙根源的探索。当中国古人仰望星空,就已经对神秘的月亮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从神话传说,到观测推演,古老的中华民族种下了一颗颗探索的种子,一颗颗拼搏的种子,怀揣着探月的梦想,向着月的方向,不断攀登。当我们仰望月球那神秘的脸庞时,千年前古人们的虔诚心意,在这一刻,与每一个观看的生命有了重叠。 曾记否,中华民族探月的梦想在科技的力量下延续。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中国的月球探测器“嫦娥六号”飞向月球,在月球背面插上了由玄武岩制成的五星红旗,在世人面前奏响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又一个强音。在五星红旗展开的那一刹那,埋藏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之中的某种东西,忽然被唤醒了。当年屈原的“天问”,似乎在宇宙间再次响起,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回荡。理想的种子已经发芽,在中华民族的精心浇灌下,茁壮成长。 曾记否,一代代的航天人在理想的推动下持之以恒,接续奋斗。“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从地球到月球,从梦想到现实。在科研人员的拼搏下,在一次次火箭发射的巨响中,世界听到了中国航天人矢志追赶的脚步声。他们感受过北方的酷寒,面对过南方的巨浪,吃过西北的黄沙,而支撑着他们的,则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探月梦想,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天问”铸成的擎天之柱。月球车内,科学家们面对月壤,答出了关于月球之问;月球车外,屈原的英灵面对着满天星辰,一定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中华民族探月的梦想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成为了现实;理想的种子在一代代人的拼搏下成长为参天大树,刺破苍穹,直指宇宙。 推开孤城万里,不见春风吹拂盛世几千载;听凭朔风卷尘,唯见中华文明立风雨安如山。为什么?因为中华文明藏有无尽的韧性。所谓韧性,犹如蒲苇,犹如磐石,虽是一发而细如丝,却有千钧而无转移。所谓韧性,犹如那月背的玄武岩五星红旗,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在月球高温的淬炼与低温的冷却下,屹立千年而不倒。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航天科技强国,然而屈原之“天问”还应继续,上下求索之精神需要延续,探月之征程还未结束。我们应继往开来,不懈奋斗,向月球的更深处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