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好不多,读书姑且算是我的爱好之一。我读书也别无要求,凡是兴趣到时,就翻着读一读,也不管书籍是何门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书在手头,总要翻翻看看。 我平时也喜欢买书,不论是从线下的实体书店、图书馆等,还是从线上的购书软件购书,或者是朋友推荐,只要有中意的书籍,我总会忍不住将其买下。对书籍的占有欲,想来每个热爱读书的人都不能免俗。 堆在房间的书籍多了,打扫起来就很是麻烦,诸如窗户的边框、书柜的缝隙等犄角旮旯处都得仔细清扫。打扫干净,然后将书整整齐齐放在柜子里、书架上、窗台边。幸好,我的房间向阳,窗台明亮,宅家时读书,即便是阴雨天,心情也不觉得压抑。摆放了许多书,原本偌大的一个屋子瞬间变得拥挤、小巧。有个词叫做“金屋藏娇”,我的屋子简陋,只能错杂地存放着一些书籍。 有好友来家中小坐,见到我房间里堆放着的书籍,也不禁感到惊讶。于是他们总是好奇地问,这么多的书你都一一读过吗?每次听到这样的提问,我的心是颇为忐忑的,要说读过,也确实耐着性子读过一些,若说读完,就不免心有余而戚戚焉了。有的书籍,内容简约易懂,粗略读完后就将其存放高阁,等再次翻阅时,仿若新书碰面。有的书籍,内容深奥,读得云里雾里,也只好暂时远离;即便是真正用心读完过的书籍,我也未必能够一一复述其中的内容和读后的心得。 我读书,主要在一个读得过瘾,图一个当时欢愉。至于读后能记住多少,我也不能保证,因此,读完后,若不稍加重温,也是该忘的和不该忘的都忘了。有人说读书如恋爱,有一见倾心与日久生情之说。我觉得此话不无一定道理,有的书籍,之所以读来轻松,前提是你已经掌握了一些其他知识与常识的串联,像学生面对中、高考时的轮流复习,老师在台上串讲一遍,也就有了大体的把握。有的书籍,初读时觉得索然无味,或许因为心智和阅历未到,读不懂是自然的,等某一天时机恰好,忽然就会有一种相见恨晚和豁然开朗之感。这便是读书的乐趣。 也有很多人抱怨读书读不进去,刚开始捧起书,翻开没几页,过了一段时间来看,页码还是在先前翻阅的位置。难道读书真的就这么难吗?未必如此,其中一个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缺乏专注力和耐心。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节奏也变得匆匆,读书也从读纸质文字变成了读屏,而且在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活跃的时代,短视频、新媒体兴起,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丰富多样。可是,信息太多,终究会挤压一个人心灵的空间。于是,我们的眼睛在书页上停留的时间总是赶不上我们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的速度。因为我们的心是匆匆的,静不下来,也就无法耐着性子读完一本书了,更别说对读书产生兴趣。所以,他们抱怨读书难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如何提高读书的专注力呢?首先,要为自己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安静、整洁、充满学习氛围的环境,是可以大大减少对外界的干扰,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阅读状态。其次,是自己读书时的状态,背部挺直,用书架或桌面支撑书籍,可以减少视觉疲劳。当然阅读时也需要一定技巧。纸和笔就是我们读书时很好的朋友,笔在手中,纸在面前,一来可以圈点勾画,梳理书中难点处,二来有感触时便可以很好地记录此刻的心得。 读书当然需要一定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不论学习何种技艺,先要对其有兴趣,才会愿意了解它们,才会花时间学习,经过沉淀才能有深刻的思考与新的发现。读书如存钱,而我们日常生活交流表达对世界的深刻看法就像是花钱,我们读书不同,于是我们的审美和品味就有了差异。如果平时不读书,就相当于没有存钱,又怎能指望在关键时候有钱花呢?但我更愿意将读书看作和吃饭喝水一样重要,我们的身体需要物质食粮,而我们的心灵需要精神食粮,读一本好书就像享用一顿丰盛的佳肴,让人精神焕发,心满意足。 我们的心灵是一面镜子,我们读的书可以映射出心灵的境界。爱读哲学的人,定是善于思考的;爱读文学的,心中都有一片美好的理想与远方;爱读历史的,眼界是宏阔的,心中有丘壑。读书,如照镜子一样,不仅折射出我们的性格与思想,更折射出我们灵魂的。当我们翻开了一本书,就仿佛打开了一扇窗,一扇心灵的窗户,我们从书中,看到众生,也看到自己。如朱熹所言“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也能帮助我们追根溯源,探其本源。 读书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积淀,也在于它能够开阔视野,提升思考能力,更在于它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丰盈我们的心灵。因此,终身阅读和学习是必要的,博览群书,多多益善,读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由量变走向质变,如曾国藩所言,“读书可以改变人之气质与骨相”。我们读书也须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一生读书,常读常新,日日精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