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师的学生”,这是周国平纵论阅读的大声疾呼,显然是他经年累月读书的真切体会。书中那些带有哲学意味同时闪烁着思想火花的话语,而非枯燥、晦涩的概念和陈腐的观点,犹如锋芒毕露的出鞘利剑,直抵读者豁然开朗的心灵驿站。 当年,周国平关乎生命哲学的随笔,在大学校园风行一时。透过他揭示的真实或虚无的人生镜像,那些年轻的面容仿佛生发了几分沧桑的感喟,尚且青涩的我也在这群如梦初醒的学子之中……而今,摆在案前的《周国平论阅读:做大师的学生》,从哲学到小说,从古典到时尚,名篇佳作,品阅论道,涉猎广泛,那简约大方的封面设计,隐含着它从形式到内容的卓越品质,让人渴慕开启一场心旅的远足。 自谦“勉强算作一个有一点读书癖”的周国平,首先以“快乐阅读”和“瞄准经典”两个专辑中的众多篇章,畅谈阅读呈现的意义及经典散发的风韵,奠定了全书文、史、哲交织共融的鲜明基调。 作为一名闲适的读者,我为书中不时跃入眼帘的精妙论述而拍手叫好。“阅读本质上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愉悦”“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置身于传统之外,没有人能够成为思想者”……相较于周国平这些充满哲理的片言只语,他对古今中外大师们的作品所进行的深度解读和倾心赏析,集识见与理趣于一体,更令我满怀期待,就像一位急性子的旅行者,希望即刻遇见前方的旖旎风光。 对于国外诸多名著的关注、思考和抒写,展现了周国平放眼世界的独到眼光。不论是“文学巨擘”,还是“诗性哲人”,抑或“大师工作室”,作者的笔触探幽索微、情理相融,具有显著的现代性和学术性。洞悉《鲁滨孙漂流记》的孤岛生存,他坚信:“世上并无奇迹,但世界并不会因此而失去了魅力。”诵读纪伯伦的散文诗,他欣喜地说:“受这风暴的洗礼,我们的心中仍会绽开智慧的花朵。”聆听《金玫瑰》穿越新世纪的天籁,他不无感慨:“人生中有一些非常美好的瞬息,为了使它们永存,活着写作是多么美好!”别具一格的是,作者郑重其事地用汉语为材料,建构了“童话宝典的书屋”,把他与《小王子》《胡萝卜须》《绿山墙的安妮》等异域作品有关的文字安放其中,兼及大文豪安徒生的人物刻绘,无非出于这样的美好愿景:在世俗的庸常中,追寻逝水东流的童年,擦亮烟尘沾染的童心。 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宋词以卓尔不凡的风华,占据着传统文学的一席之地。面对故国精彩纷呈的诗词歌赋、小说戏曲,面对这绵延数千年的星河,周国平似乎对宋词情有独钟。他从审美的视角,对苏轼、李清照、李煜和辛弃疾等“千古风流人物”,以其传世之作为观照、为媒介,作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怀想和讴歌。在“昨天和今天的大家”一辑中,他忠实地记录下自己对中国现当代一些重要作家及其著作的观感。《读鲁迅的不同眼光》《<李白与杜甫>内外》《自由的灵魂——读王小波作品》等文,显示了他不为流言所左右,不被道德所绑架的睿智,也可见他客观公允、超然独立的风骨。他不吝笔墨,对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进行了冷静的条分缕析,对史铁生的另外一部著作《病隙碎笔》,则作了热情洋溢的推介,这是一个写作者,向与病魔生死抗争的一个高贵灵魂的特殊敬意! 周国平对文津图书奖的看重,缘于它纯粹和干净的特性,他对于获奖图书的偏爱,自然而然倾注在那些简洁不失精辟的推荐语中。行之有效的阅读,变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正如他所说的:“读书可以使我们获得人生最美好的价值,那就是优秀、幸福和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