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素有“南洋风情 梦里老家”之美誉的西天尾镇后黄社区,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兼镇妇联执委许丽丽的带领下,盘活“乡愁资源”,凝聚村韵乡魂,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的后黄样板,绘就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展现了新时代巾帼的靓丽风采,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赏。 有为有位的许丽丽,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利用市委宣传部挂钩帮扶的契机,组建“后黄小喇叭”巾帼宣讲队,常态化组织开展巾帼宣讲;通过社区“复兴少年宫”、南洋广场植入式青少年应急主题公园等实景,在研学活动中寓教于乐地进行党史知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普知识、安全等教育,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她挖掘、融合各种资源,如村民闲置的小院子等,将其改造成为非遗研学教育、休闲采摘农业、艺术赋能等多个“共富工坊”,定向吸纳社区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培训非遗技能。此举带动了100多名群众就业。2024年初,她将380平米的旧校舍改造成社区共富工坊,与美食协会、工会、直播团队签订采购协议,由手艺带头人制作红团、豆丸、扁食等非遗小吃,人均月收益2000多元。同时,社区妇女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还获得了旅游服务、民宿经营、手工艺品制作等方面的技能,提高了她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她竭力帮助部分有创业想法的妇女争取政策扶持,帮助她们创办农家乐、手工艺品店等,助推妇女直接参与到社区旅游经济活动中,让女性朋友在经济大潮中显身手。 为了做足做活“她”文章,她通过推动社区“三资”(资金、资产、资源)转化工作,确保女性在宅基地流转、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她帮助女性通过宅基地租金、集体经济股金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实现个人与家庭经济双向发展。 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污水管网改造、渠道清淤以及农村“六清”专项行动中,后黄社区的巾帼志愿者们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她们不辞辛苦,不怕脏臭,积极参与老旧房屋安全隐患整治、养老院建设、污水垃圾处理、渠道清淤、植绿补绿等各项工作中,通过修缮改建古屋、古道、古码头,重塑空间与内涵,并做到修旧如旧,保留古村风貌,同时,她还利用全村32处古厝,引入32个主理人,吸引一批设计、艺术、文创等领域的青年人才在此扎根,合力规划建设了采摘体验区、研学体验区、南洋民宿群、墙绘创意区等。提升村庄颜值,营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靓丽的村容村貌,使后黄社区成为近郊游的打卡地,尤其是逢年过节,来此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些景点便成为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 她带领姐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建功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在美丽庭院创建工作中,更是涌现出一批批心灵手巧的女性,比如:村民吴洲客家的庭院打理得井井有条,鲜花怒放,绿意盎然,成为社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提升农村庭院环境、营造和谐和睦家风,以家庭“小美”聚合乡村“大美”。 后黄社区文化底蕴深厚,做薪火传人,许丽丽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开展民俗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推动家风家教建设,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同时,她还积极带领本村妇女参与特色种植、乡村旅游,举办培训班传授技能,助力村民增收,把“生态优势”转变成“民生福利”、将“美丽庭院”转化为“美丽经济”,给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 为了更好发挥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社区支部书记兼镇妇联执委,她始终坚持“抓党建、谋规划、重保护、兴产业、强文化、慧治理、保民生”的工作思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团结带领社区广大妇女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弘扬法治精神,积极投身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提升技能,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风险同在的新的时期,她表示将继续携手妇女姐妹披荆斩棘,踔厉前行,用勤劳和智慧攻坚克难,共同书写乡村振兴新的篇章,让后黄社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