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辰快要迈入新的乙巳年,吾莆一位教育界名师许更生先生怆然撒手人寰。此时此刻,我心情惆怅而久久难以平静。许更生先生的英容笑貌、和蔼可亲的面容浮现在我眼前……无不让我勾起对他的无任的追思。 我与许更生先生的交集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海风出版社推出“琢璞丛书”系列。他的散文集《红烛·青果》首版面世。之后莆田有好几个作家也相继出版文集。我抱着尝试的态度把文稿递给许更生老师请教,一面之缘,得到他的指点。我的处女作《乡音悠扬》散文集亦列入该丛书出版。许更生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一位博学多才、出口成章、德高望重的语文老师,其文采斐然、感人至深的著名作家。《红烛·青果》出版后,我一口气啃完全书,获益匪浅,欣然创作了《字里金生 行间玉润——读许更生文集〈红烛·青果〉》,发表在报刊上。其间,作家林闻功、许金美亦分别撰写许更生文集的评论文章。编辑把我们三人文章合而为一,取名《一本引人回味的好书——许更生文集〈红烛·青果〉三人谈》,在《湄洲论坛》2001年第六期发表。许更生先生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充沛,富有理性思维意蕴,包含丰富的思想性、哲理性和文化性。 几年后,许更生老师又创作一部散文集《霞光·菊影》,列入莆田市基础教育丛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浓郁的感情对人类充满爱心与无私奉献为主题,立足关心下一代教育阐述了“爱的暖流”“爱的光辉”“爱的行动”“爱的微笑”“爱的春风”……润物细无声,浇灌众心田,用爱心之手,热忱地“播种着一颗颗知识种子,催化着一个个奋发上进的萌芽”。我拜读全书,感激涕零,便撰写了一篇题为《妙笔纵横滋味浓——读许更生散文集〈霞光·菊影〉感言》书评,收录在拙著《滨海拾缀》里。那沉甸甸的文集之字里行间,充满对社会人文无限炽热之情。不难窥见,他热爱教育事业,硕果累累,不愧为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在纪念莆田建市20周年之际,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编纂《莆田文化丛书》10卷本,许更生先生担任《兴教育人》分册(合作)撰写,梳理莆田古今科举文化、教育历史、辉煌文教,以及文献典籍等,以鸟瞰式思路,对莆田教育事业的历史成就,家风教风影响,名人辈出,深刻地反映莆田古训“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优良传统之文化真谛。其时,我有幸与许先生同在编写组,撰写《书画影艺》一册。 2017年冬,我汇集了多年创作的文艺评论120多篇,取名《学林拾萃》,我恭敬地把书样稿端于许更生先生手里,请予以作序,并希冀提出宝贵意见。许更生先生乐意应允,在序言中以肺腑之言,评析写作者“分析中肯公允,评述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概括作者是一个“难得的有心人”。他深情地认识到,从莆田近年来的文坛、艺坛丰硕成果而深感欣慰与鼓舞,“为众多作者的勤勉有成而肃然起敬”。从而对《学林拾缀》评论集予以高度的评价:“可以说,大卫以其精心竭力的工匠精神,勾画出当代‘文献名邦’的新风采,展现出当今‘海滨邹鲁’的新风貌。”凭心而论,我受之有愧。每每在许老师面前,我总是移樽就教,甚至功成不居。 翌年,莆田市教育局组织人员撰编《莆田市教育志》,许更生先生不但轻车熟路地完成自己所担任的撰稿任务,还负责全书统稿。我负责撰写了四章内容,他的许多撰稿观点及方法我深受启发。去年8月,许先生打电话给我谈到教育志出版事情,他已年过八旬,盼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教育志出版。想不到半年之后,老天竟然把他拉到天堂。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福建师大博导孙绍振教授,研究专题《闽铎声声丛书》,收录了其七个弟子在各自语文科教学研究的文论专辑。许更生先生被遴选其中,他抛出题为《解语说文》,汇集了几十年从事教学工作的心得、研究、教改等文章。出于对我晚辈的一片厚爱,在存书不多情况赠送给我一本,祈望我在语言修养方面,更有所收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24年10月,秋高气爽,我有幸在朋友家中巧遇许更生先生,他正在与几个文人商讨编辑一部有关朱熹文化书籍。我从挎包里掏出《莆仙戏郭子仪剧本集》和《莆田手艺活》二书赠送给他,在书籍的扉页上慎重地书写着“雅正”或“教正”字样。其时,我打心底里把许更生老师当作恩师,教无常师。交谈其中,我仿佛看到许先生心力交瘁,衰老的痕迹在其脸庞上刻上深深的印记,令人怜惜!一位平生努力奋斗于教育园圃,著书立说,诲人不倦,为人师表之风范,充满着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人看到他一生呕心沥血于写作、研究学问的执着追求的可贵精神。 是年初冬,许更生先生挂来电话,要我去拿一本他刚刚出版的文集《壶兰馨香》。我立马前往他居住的梅山新村。许更生笑眯眯地对我说:“大卫你是第一个拿到书……”我喜不自胜地回答:“那我真是有福了!” 想不到,这一回与许更生先生的见面,竟然成为永远的别离! 今天,我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提笔撰文,回眸点滴与许更生老师相处蒙受教益之情缘,权当对许先生的深切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