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书法 昆曲 普洱茶
——读余秋雨的《极品美学》
【发布日期:2025-03-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蔡旭麟】

  面对文脉相承的中国美学,余秋雨以“沙里淘金”的审慎态度,严格筛选出散落在人间烟火中的“书法、昆曲、普洱茶”,作为极品美学的代表性选项,并誉之为“悬崖顶处的奇松仙鹤”。

  传说的仓颉造字,给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间接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从甲骨、青铜的刻铸和山岩、石碑的刻凿出发,中国书法以原初的金石质地惊艳问世;从战国的盟书、帛书和汉代的竹简、木简的出土考证,中国书法以笔迹墨痕的呈现形式延续至今。由篆而隶,继之楷草,演变为行,古人们在浩渺的时空中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以不同风范、不同风格、不同风韵的创作,以个性化与集体性交融的出色书写,建构了“至简至朴,又至精至美”的书法美学品格。

  透过书页,王羲之和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光华夺目,搅动了盛唐天空的张旭狂草醉态可掬,散发着高雅气息的赵孟頫书法兰室生香……自幼研习笔墨的余秋雨,对群星璀璨的书法史了然于胸、如数家珍,对诸位大家的传世之作生发议论、洞幽察微,见人见真章,回荡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他对年龄相近的钟繇和曹操,同一朝代的颜真卿与柳公权,影响深远的“苏、黄、米、蔡”宋四家等风流人物,逐一述评和比较,以艺术为尺度,以美学为准则,直言不讳,笔底风云,尽在汪洋恣肆的字里行间。在篇末对书法美学条分缕析的小结中,“美学的最高原则是对实用性的摆脱”,秉持独特的理论视角,作者如是说。

  当年,幼小的我曾在观看昆曲电影《十五贯》时,在父亲的怀抱中呼呼大睡。而今,洋洋洒洒数万言的昆曲美学文本,正合时宜,弥补了我内心由来已久的缺憾。相较于首开先河的希腊悲剧,大器晚成的中国戏剧同样精彩纷呈。随着元杂剧的谢幕,不同于表演和剧本的简单翻新,唱腔曲调的变革,也就是“美学重心的移位”,造就了昆曲的人文盛况,“虎丘山中秋曲会”和“家庭戏班”是其时两个并行不悖的文化现象,一个是全民性质的狂欢,一个是私密空间的清赏。据说南明弘光王朝的朱由崧,痴迷于昆曲的悠扬,不分昼夜,看戏逍遥,落个亡国之君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昆曲在中国戏剧史上的辉煌地位,离不开大师们扛鼎之作的支撑。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犹如三座高峰,最是卓绝和经典。曾经占据大小戏台长达三个世纪的昆曲,还是不可遏止地走向了衰落,对此,余秋雨有一段合乎情理的叙述:“艺术和美学,并不是扭转乾坤的枢纽,却可以在兴衰过程中滋润人心,使人们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中都能与美相伴。”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这是对普洱茶诗意的品鉴。提到这款名茶,想必爱好者多有口舌之福。余秋雨把它作为一种纯粹的生态美学,将之誉为“始发于云南原始森林的神奇厚味”,绝不仅是专业眼光使然,他那些感情充沛的文字早就显露了心声。有别于其他茶种,普洱茶的发酵是以微生物菌群的“攻城拔寨”为主,时间跨度很大,可谓越陈越醇。

  从历史视野到公众视野,从宫廷贡品到茶庄商品,普洱茶逐渐风行天下。“号级茶”和“印级茶”,“生茶”与“熟茶”,作者从容地向我们讲述它们的过往及当下,甚至两者细微的区分。“为口感排序”,亦即为茶品排名,他自谓“非常冒险”,但仍勉力为之,结果经多方权威验证和比对,让人不得不信服。至于普洱茶的品味,他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天然感受:“走向丝竹俱全的口中交响,却又吞唤得百曲皆忘。”

  纵观全书,出于对“虚拟美学”的深刻洞见,余秋雨极力转身,向“实体美学”进军,见微知著,析毫剖厘地诠释了极致之美。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