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菜系中,重庆小面比较有名,但是有点太硬,感觉半生不熟的。武汉的热干面也不错,就是感觉太干了。兰州拉面、刀削面,尤其是山西的面,我很喜欢,很有劲道。沙县飘香拌面我也很喜欢,香喷喷的。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莆田卤面。 在莆田,家里有喜事办酒席的时候,第一道菜一般就是海鲜卤面。新鲜的海鲜食材,如海蛎、蛏干,以及五花肉,都让人一饱口福。最吸引我的是,面条那种原味的麦香,这是其他面条无可比拟的。在外地,很难找到卖这种面条的地方,所以做出来的面条就逊色很多。除了面条食材有特殊要求之外,还有一个烹饪秘诀要掌握,就是面条下锅之后,要用文火熬久一点,直至面条熟透、面汤黏稠,那种麦香原味才能散发出来。 莆田卤面的食材一般是机擀面,还有一种食材是手擀面,纯手工制作。首先是和面,在面粉当中加少许水,不断揉搓成面团,直至富有弹性为止。紧接着,抓一把面粉,洒在案板上,让面团在面粉上滚一圈,然后用手掌心把面团压扁,再用面擀来回碾压,擀成面皮,面皮越擀越大,厚度两三毫米即可。把擀好的面皮折叠起来,宽度五六厘米即可。然后用刀切成两三毫米宽的面圈。再在面圈上面洒一层薄薄的面粉,然后抓起面圈,抖动双手,扬起来,让面圈顺着手指缝,一个一个分解开来,形成绵绵长长的手工打面。这种面条韧性强,有劲道,口感更佳。小时候,大人做面团,擀面皮,我便在旁边帮衬切面圈。后来也学会自己完成整个手擀面操作流程,富有成就感。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一位同事喜欢吃手擀面,经常特地驱车十多公里到有手擀面的饭店去品尝。这位同事小时候为了养胃,他母亲经常做卤面给他吃,养成了无面不欢的饮食习惯。手擀面那纯正的麦香在舌尖上蔓延,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还是一种美妙的情感享受,有家乡的味道,有母亲的味道。 家乡还有一种线面,很细很细,跟线似的,机器碾压出来的,刚碾出来的时候,就像家乡木偶戏的提线,又像亭亭玉立少女的长发,美极了,我们亲切地称之妈祖面,或长寿面。线面做法简单,却非常可口。首先制作熟油,把香葱用刀捣扁,放进烧干的锅里稍微翻炒,把水分去掉,然后倒进花生油,油烧开之后,倒进碗里。加适量的水到锅里烧开,就可以把适量的线面放进水里烧熟,然后捞到碗里搅拌即可食用。这样做出来的线面柔韧香滑,口感极佳。再炒个包菜,煎个鸡蛋,放几颗新炸的花生米,或者些许紫菜、黄花菜,包您满意。 小时候,线面经常用来招待客人,热情的主人会把线面堆得高高的,冒出碗口一大截,金字塔似的,还会在塔的斜面上堆满五花肉、炸豆腐丝、紫菜、花生米等,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客人慢慢的品尝,我们小孩在旁边直流口水。客人一般都是只吃个三分之一,就留下给主人家吃。那个年代,这是一种风俗习惯,是一种礼节,或许是物资缺乏的原因吧。我们小孩在旁边期待着客人早点吃好,以便与客人一起分享美味,可是时间似乎停滞不前,等待的时间好漫长……还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鼓励我帮忙做家务,以勤劳的双手,拼搏好日子。鼓励的方式有许诺给予零花钱、买电子手表、收音机等,其实这些许诺基本上只是给我一个念想而已,大多并没有实现。但是有一次,我帮母亲做完家务之后,母亲特地给我单独做了一碗妈祖面,那味道至今让我难忘。那个时候,正值蚕豆出来的季节,母亲就地取材,把蚕豆的皮剥去,豆仁加五花肉,用花生油爆炒,然后盖在新鲜出炉的线面上,新鲜蚕豆仁软糯溢香,五花肉微红沁香,花生油夹着香葱的味道,线面散发着面粉原味的清香,几种香味融合在一起,成为极品,让我狼吞虎咽,不知道先吃什么好,一会儿吃几口面条,一会儿夹几个蚕豆,一会儿尝一块五花肉,很快就扫光了一大碗妈祖面,小肚子撑着,心满意足。 莆田卤面,是一种从小养成的舌尖上的味蕾,走到哪,想到哪,是一种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