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题材,一个永恒的主题,裹挟着一种忠诚的声音。日前,莆仙戏《赵氏孤儿》由明建剧团在莆仙大剧院精彩上演。 这是一出关乎忠诚的戏,说的是春秋时晋国士大夫之间争斗的故事。 晋国的赵氏望族,被奸佞屠岸贾诬为欺君之罪,满门三百余口被斩杀殆尽,唯余赵朔妻子,时为皇上亲妹庄姬公主暂避宫中,幸免于难。此时公主已身怀六甲,若能产下男儿,也算为赵氏留下一丝血脉。可怎么样才能保住这个孤儿?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卜凤等一众侠义之士,秉持着一份忠诚、侠义的人生理念,或舍命,或弃儿,或忍辱负重,默默承受十六年的精神枷锁,终于演绎出一曲可歌可泣的正义之歌。从古至今,这种忠义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华夏的芸芸众生。 这出戏,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通过救孤这个戏剧矛盾的剖析,深刻揭示了程婴、程妻、公孙杵臼、屠岸贾等人物的心理斗争、人性的博弈,彰显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真理。最终赵氏孤儿获得了保护,十六年后长大成人,获知真相后终于灭了屠岸贾,报了全家的血海深仇。 那么,公孙杵臼、韩厥、卜凤等为什么能为救孤献上自己宝贵生命?程婴及程妻为什么能为救孤甘愿舍弃自己亲生儿子?首先,这些人物都替赵氏灭门打抱不平,一颗忠义的心让他们甘愿为救孤抛弃一切直至生命。这种忠诚是十分难能可贵,也是价值连城的。其实,这种忠诚不只是那个时代仁人志士的理想境界,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忠诚的信仰。唯有忠诚,才有对事业的执着,才有克服困难的志气和恒心。唯有忠诚,才有朋友之间坦诚相处,少一些尔虞我诈。唯有忠诚,才有家庭的和睦,一家人同舟共济,共赴时艰。这出戏重磅的一场是,程婴救出孤儿后回家,与妻子计议献出自己儿子,以保护孤儿。这场戏生动感人,程婴夫妻的表演更是催人泪下,他们舍弃的是自己亲儿的生命啊,能不纠结吗?能不留恋吗?种种纠结、留恋层层揭示着忠义的深刻内涵,达到正义的崇高境界。这场戏的精彩在于程妻能够在无限的悲痛中最终理解了夫君的忠肝义胆,明白了忠诚的真谛,在悲伤中舍弃了母子亲情,这种精神何等高尚,演员的表演更是相当精彩。随着剧情层层递进,不断剖析角色的心理,观众的感动也就在情理之中。 应该说公孙杵臼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在救孤事件中,有死和生两方面,即有人生就有人死,公孙杵臼选择了死。《赵氏孤儿》剧中把程婴的生作为重点阐述,对公孙杵臼的死着墨不多。这种重点突出程婴的剧情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笔者以为,鉴于救孤是艰巨而危险的事件,应该给另一重要人物公孙杵臼多一点戏份,尤其是程婴救出孤儿后,和公孙杵臼商量如何救护孤儿时,二人有关于救孤之中的生与死,何者更难的议论,显示了二人思想契合。公孙杵臼那句“既然生比死更难,那就让难的留给程贤弟吧”这句话重如千钧。这种视死如归、慷慨赴义、追求正义之举的精神能不振聋发聩?因此,笔者希望编导能给公孙义士多一点戏份,哪怕几分钟也可以。 亲儿被杀,公孙杵臼已死,程婴夫妻把孤儿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过着十六年受尽磨难的生活,他们心里十分痛苦。可世人哪能理解其中的苦衷,于是讥讽、童谣纷至沓来,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折磨,可他们夫妻忍辱负重,艰难地生活着,抚养着孤儿生长。十六年,是多少漫长的时间呀,我们可以感受到程婴夫妻难以忍受的创伤。这种忍耐除了自己忠义精神支撑外,还有公孙杵臼、韩厥、卜凤等众多义士的视死如归精神的鼓舞。为了体现程婴十六年养孤的辛劳和不易,应该让这场戏多做一些时间,让程婴夫妻在舞台上多表演一下,来表达十六年夫妻所受的苦难。可以采用如狂风暴雨时生旦跋涉前进的动作,来体现夫妻十六年所经历的艰苦,说程婴夫妻十六年的折磨犹如经受狂风暴雨不为过啊。在表演中,时不时幕后传来童谣声,摧残着他们的心理,间或也响起公孙的声音:程贤弟,那就让难的留给你吧!这两种声音交替出现,童谣是折磨,公孙声是鼓励支撑,凸显十六年的艰难曲折,这样舞台效果才能更加震撼人心。 十六年后,赵氏孤儿长大了,名赵武,赵武明白自己身世后,决心报仇雪恨,并在程婴夫妻陪同下找魏元帅商量具体办法。可出乎意料,魏元帅和公主以为程婴忘恩背义,害死了赵氏孤儿,于是把程婴上刑毒打。程妻上场见到自己夫君惨遭毒打,悲痛欲绝,引起她十六年的悲情倾诉,这倾诉声声泪,字字血,惊天动地,撼人心魄。 《赵氏孤儿》在程婴、程妻、公主、赵武等众多演员的精彩演绎下,让一个古老的题材焕发出绚丽多彩的忠义之魂,彰示了忠诚、正义的精神内核,这是十分宝贵的。 明建剧团成立于2013年,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走过来。该剧团坚持企业化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营模式,倒也在莆仙戏剧界取得不俗成就,赢得了名声。更值得称颂的是该剧团的当家人是艺校生,凭着一份对莆仙戏的忠诚,艰难打拼,凭着那份对事业的不变忠诚,那份不怕艰苦的努力,终于在竞争激烈的戏曲市场站稳脚跟,用他们精湛的技艺,赢得观众的赞赏。让我们把掌声献给他们,这些有心的莆仙戏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