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龙桥街道洋西二期安置房方元濂工作室,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一幅幅墨香四溢的书法作品上。只见他正全神贯注地挥毫泼墨:“室雅人和”“海纳百川”……一幅幅力透纸背优秀的作品跃然纸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书法艺术的虔诚与执着,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他的笔墨之中。 方元濂,现任莆田市书协会员,莆田市书法研究会会员,莆田湄洲妈祖书画副秘书长。工作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他的得意之作:有气势磅礴的大字行书,笔锋刚劲有力,如蛟龙出海,彰显着豪迈之气;有细腻入微的小楷,工整秀丽,每一笔都饱含着对传统书法的领悟与传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让人瞬间沉醉在这浓郁的艺术氛围里。 方元濂与书法结缘,完全是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早在他六七岁时,家中的墙壁上就贴满了父亲的书画。每当看到父亲在泼墨时,他就会坐在桌前,聚精会神地看父亲一笔一划地在宣纸上写毛笔字。看着看着,觉得好玩的他也会捏着毛笔,跟着父亲学。见乳臭未干的儿子居然对书法情有独钟,他的父亲就当起了老师,从握笔开始,一笔一划地教……为此,他认为父亲是自己的书法的启蒙老师。上学后,因为字写得好,老师把方元濂写的字帖在黑板上给学生当范本。方元濂感到很自豪,在那卯粮寅食的年代,压根就没有书法作品可借鉴,凭借着对书法的热爱,他从未停过笔。 方元濂认为,写字跟做人一样,一定要先悟“道”,才能写好字,才能明白每一笔横竖撇捺的意义。1983年,他走进绿色军营,在繁忙的军旅生涯中,尽管训练又苦又累,可他还是忙里偷闲,慢慢领悟到书法的精妙之处。他购买了许多关于学习书法的书籍和帖子,认识到书法的博大精深,不断汲取创作的“养分”。除了每日的训练,练字便成了他课余、节假日坚持不懈的功课。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书法得到领导和战友的肯定。部队的会标、各类专栏、展览等都能看到他的笔迹。 1997年,方元濂从部队转业回来后,被分配到莆田第十五中学当保安,他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学生写励志标语,并挂在学校的墙壁上。4年前,方元濂加入妈祖义工协会,至今共写了上百张妈祖赐福的书画。寒暑假期间,他会在洋西小区举办书画培训班,义务教学生学书法。每年春节前,他会进学校、进社区,义务为群众写春联。 “我曾是一名军人,军旅生涯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现在虽已脱下戎装,但我还想用书法为社会做点事。”他对记者说,“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艺术需要走进大众,去获得永久的生命力。”他希望书法能得到大众欣赏,既登得了大雅之堂,又能扎根基层。 2024年,方元濂的作品《喜迎国庆共贺华章》入选由莆田市老党员、老干部、老书画家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书画展。他的作品《莆阳有大爱,福气满乾坤》入选“崛起新港城,擎画再超越”莆田市老党员、老干部、老书画家庆祝莆田建市40周年书画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