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岩的石头会说话。这话是呆呆说的。呆呆是谁?他本名张宗海,是鹭峰山景区的免费导游,也是义务护林员。人们唤他“呆呆”,他却从不恼,反倒笑眯眯地应着,仿佛这称呼是山间的一缕清风,拂过耳畔便散了。 后来,呆呆在写诗作文时,干脆就用“呆呆”作为笔名了。 我初见呆呆时,那是两年前的事。那时,秀屿区一批作家前往鹭峰山采风,他作为导游,骑车先行到达寨门前迎接我们,那天,他正站在寨门旁,手抚着身边一块圆润的石头,眼神温柔得像是看着自家孩子,我知道他对山上的石头有感情。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额头上横着几道深深的皱纹,那是经海风、岁月与阳光共同雕琢的。 这次,秀屿区作家协会邀请仙游县一批文友欲前往醴泉半岛采风,作为区作协会员,他便带着爱人前来找我,诚邀两地作家先到七星岩采风,而他自告奋勇地当向导和东道主。他说:“七星岩的石头会说话,可惜人们听不懂。你们作家来了,石头的话就能变成文字了。”七星岩确是奇绝。鹭峰山脉至此忽然温柔起来,将峻峭化作玲珑,把雄伟转为精巧。岩石经千万年风雨剥蚀,竟生出百般形态:“海龟戏珠”伏在崖边,似要一跃冲天;“仙女梳妆”亭亭玉立,云鬓低垂;“老君炼丹”端坐山巅,炉中似有紫烟升腾。更妙的是站在“莲花指”上,平海湾万顷碧波尽收眼底,远处盐田如棋盘般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呆呆说,晴天能看见海鸥掠过浪尖,雨天则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这棵树是我二十岁那年栽的。”走到半山腰,呆呆忽然停在一棵松树前。树干已有碗口粗,枝叶繁茂,硕果累累。他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树皮,眼里闪着光:“那时候山上光秃秃的,放牛都没个荫凉处。”原来他幼时家贫,常在此放牛。牛吃草,他就看山、看石、看树……渐渐把整座山装进了心里。后来村里要开山采石,他急得三天睡不着觉,最后咬咬牙借钱与合伙人承包了整片山林。人们笑他傻,说他“呆呆地守着石头能当饭吃?”他只是笑笑,继续栽他的树,巡他的山,想他的石。 呆呆带我们去看他最早阻止开采的那片石林。阳光正烈,岩壁上“三一教”印痕的轮廓被镀上金边,石缝里的野花开得正艳。他指着岩壁上几道痕迹:“这个印经历了当年采石,能幸存下来,算是奇迹。”说这话时,他眉头紧锁,仿佛那凿子正敲在他心上。后来他在岩石周围种上荆棘,日日巡视,硬是把这片石林保全下来。如今荆棘长成了绿墙,夏天还开出粉白的小花。 “有人说我呆,可石头比人更能善解人意。”在呆呆夫妻挖的一口圣泉井边歇脚,他捧出清泉,映着他朴实的笑容,倒映手掌中,尔后,将甘甜的山泉一饮而尽。他妻子端来西瓜,接过话说:“他呀,跟石头过一辈子也不腻,比对我还好!”这对夫妻确实与众不同——别人家忙着在村里或盐田里找活干赚钱,他们甘于寂寞守望这片山林;别人聊天说收成,他们讨论哪块岩石该取什么名字。随后呆呆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民间传说。他说七星岩是天上陨落的七颗星,落在山上将成七座庙,护佑着一方水土一方人。 我们在“指上莲花”处小憩。众人躲进林荫树下,唯独呆呆站在偌大的岩体上,望着岚气缭绕的山谷出神。汗水顺着他灰白的鬓角落下,他却浑然不觉。“瞧,阳光下的七星岩像不像水墨画?”他忽然转身,眼里跳动着兴奋的火花,“要是能把历代诗人咏鹭峰山一带名胜的诗句刻在山上漂亮的石头上,游客看景品诗,该多好!”这个放牛娃出身的护林员,竟有着如此文心。难怪他总说七星岩缺的不是美景,是文化魂魄。 下山时,呆呆带我们走了一条隐秘小径。苔痕斑驳的石阶尽头,竟藏着一处洞天福地。“这是明代抗倭的瞭望所,可容纳二十多人,洞口处于高处,可指挥山下各处的烽火台和千军万马杀倭。”我们探身进洞,听他讲如何请书法家重刻摩崖,如何收集民间故事编成导游词。他说这些时,山风拂过林梢,吹进洞中,树枝相碰中沙沙作响,洞音空鸣,仿佛整座山都在应和。 下山时路过一片新栽的树苗。呆呆蹲下身扶正一株被风吹歪的小树,动作熟练得像是做过千百遍。“再过十年,这里就是一片密林了,将有好多人前来穿越。”他拍拍手上的泥土,笑容里带着憧憬。 呆呆的妻子忽然说话:“当年承包荒山时,亲戚都说他傻;现在满山苍翠,人人都夸他有眼光。” 呆呆听了只是笑:“树是给子孙栽的,他们说我呆就呆吧。”夕阳西下,呆呆带着我们前往盐田体验收盐的乐趣。盐山如雪,田间传来大风车阵阵转动的声响。当诗人吟出“七星坠地琼田峰”的句子时,我看见呆呆眼里闪着泪光。他轻声说:“这下石头真会说话了。”此刻我忽然明白,他哪里是呆?分明是看得比谁都远——他知道再美的风景若无人文滋养,终究是幅没有落款的画;再奇的岩石若无故事相传,不过是沉默的石头;再能干的人若没有文化传承的意识,最终将如历史长河中消失的尘埃。他用半生守护青山,如今又要为山水注入灵魂。 临别时,呆呆送我们出盐田。夕阳余晖中,他站在“大风车”下的身影显得格外瘦小,却又仿佛与整座山与盐田融为一体。回望七星岩,夕阳为奇峰怪石披上金纱,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而这画卷的守护者,正用他特有的“呆”劲,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好的理念,续写着人与自然最动人的故事。 原来这世上真有这样的“呆”——像山泉般清澈,似岩石般坚定,如风车般屹立。当世人都忙着计算眼前得失时,总有人默默做着百年之计。这样的“呆”,实则是大智慧;这样的守,终将成为最美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