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我们莆仙地区去田里挑水浇番薯(地瓜)时,有一种便捷的方法,就是:把番薯地的垄沟两头用土垒高,形成封闭式的沟,这时再把水往沟里倒。这种方法,我们莆仙方言俗称:“坔(làn)水”。也称:“坔番薯”。之前,我一直找不到对应的字,今天偶得“坔”这个偏僻字,我有一种幡然大悟之感,有一种发现的窃喜,就是它了。是啊,这个“坔”字,给了我满满的回忆,眼前仿佛又浮起父亲用力甩臂,母亲一边吃力跟上节奏,一边抹汗的“戽水”场景。 最记得小时候,我们湄洲岛,沙地居多,常常无水可“坔”,只有湖石淉边的田地,才有水可以“坔”。父母要“坔番薯”时,先要把番薯垄沟两头用土堵住,再用两头绑上长绳的“戽斗”一次次从湖石淉里“戽水”,这活费劲,又单调,常常是一大上午也“坔”不了几分番薯地。我因年纪小,也帮不上什么忙,大多就在家简单“开炉”煮点稀饭,然后,再用饭盒装好,带到田头,给父母省点回去吃饭的时间,算是分担一点工作吧。而我送完午饭后,也是不会及时回家,大多到近旁的湖石淉里玩水去了。我现在年过不惑,至今想来,还会被这样的记忆甜蜜到了。 我之前以为,这个“坔”是我们莆仙方言的土语,是“阿骚说无字”(有音无字)。没想到,这样的一个“土语”,也是有根由的。“坔”,字典里的意思是“平地涌泉”这个义项,用在“坔番薯”这个俗语身上,还真是既形象又生动。“坔番薯”,不就是让地瓜地“平地涌泉”吗?似乎这个字就是专门为“坔番薯”量身打造的一样。“土上出水”,完全的写实啊! 其实,近来我喜欢利用课余做一些莆仙方言的研究,我有点小发现。其一是:我们莆仙方言很形象生动,不仅表音,还常常兼有表意。比如:嫑(biáo):意思是:不要。民谚:女穷嫑望娘家人。我们莆仙方言就是义都在音中。其二是:莆仙方言里很多词语,都有古字所本,并非生造之词。同样的例子:嫑,并非生造字词,古已有之。其三是:莆仙方言里的很多词语发音,都很古,离“河洛正音”未远,距“唐宋南音”亦近。比如:筷子,我们读作“箸”;铁锅,读作“鼎”;黑与“乌”同音等。所以,我觉得,要做莆仙方言的研究,不仅仅需要从方言读音入手,还可以从字义训诂挖掘。 现在的农活不多了,我基本是没有做过农活,父母也上了年纪,不干“坔番薯”这样的体力活好多年了。但今天看到“坔”这个字,顺道想起小时候“坔番薯”的情景,不觉一阵甜蜜的温馨从心头涌起,如同湖石淉那荡着涟漪的波纹,让我久久回味、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