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导读:在涵江区的青山绿水间,白沙人民法庭的法徽熠熠生辉。作为扎根山区腹地的司法力量,这里的法官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化解每一起纠纷。从田间地头的调解现场到校园里的普法课堂,从金融纠纷的快速化解到跨部门的联动共治,白沙法庭以创建 “枫桥式人民法庭”为抓手,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山区的每个角落,在青山绿水间谱写着新时代 “枫桥经验”的生动篇章。 调解进田间 巧解纷争暖民心 “要不是黄法官三番五次上门调解,这笔欠款怕是要拖成死账了!” 近日,当事人康某将一面印着“耐心解纷争,司法为人民”的锦旗送到白沙法庭,紧紧握着承办法官黄晖的手反复道谢。 这起跨越四年的买卖合同纠纷,源于康某与陈某之间的塑料颗粒交易。由于交易频繁且时间跨度长,康某不慎遗失存有关键微信聊天记录的手机,现存的供货单与对账单明细无法完全对应,双方对欠款金额各执一词,矛盾一度僵持不下。 承办法官调解纠纷 “不能简单一判了之,得让双方都服气。” 黄晖接手案件后,一次次组织双方坐下来沟通。当得知陈某保存着完整的微信聊天记录时,他立刻逐页梳理记录中的交易细节,对照供货单、对账单反复核对,最终理清了欠款脉络。在此基础上,他结合双方的经营现状提出调解方案,引导当事人从长远合作的角度考量。经过多日耐心斡旋,双方终于达成一致,一笔可能激化的矛盾在法庭的调解下圆满化解。 这样的场景在白沙法庭并不鲜见。近年来,法庭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搭建“综治+”多元解纷平台,将调解现场搬到村口、地头,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能在村里解决的,就不让群众跑法庭;能当场化解的,就不拖到第二天。”这是白沙法庭法官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服务到村口 金融纠纷速化解 “没想到在镇上就能把银行的事解决了,不用来回跑城里,太方便了!”家住白沙镇的陈某在金融司法服务站签下调解协议后,长舒了一口气。 2023年,陈某因家庭急需办理信用卡透支消费,后因突发伤病导致收入锐减,无力偿还欠款,逾期产生的利息和违约金让他压力倍增。银行多次催收无果后,将其诉至白沙法庭,要求偿还本息共计2万余元。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发现案情清晰、争议不大,随即启动“金融司法服务站”的快速处理机制。在服务站里,法官运用金融案件要素式起诉状,逐项核对信用卡申领记录、透支金额、利息计算等关键信息。当了解到陈某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因伤病陷入困境时,法官一方面向其释明逾期还款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与银行沟通,希望体谅当事人的实际困难。 最终,银行同意减免部分费用并给予三个月宽限期,陈某也承诺会尽力筹措资金。这场纠纷从受理到化解仅用了5个工作日,是白沙法庭“金融司法服务站”高效解纷的缩影。 据统计,2024年白沙法庭通过该平台审结金融类案件104件,涉案标的达 3986.23万元,提供法律咨询18件次,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司法服务。 普法入民心 法治春风润山乡 “同学之间起冲突时,哪些行为可能触犯法律?”在涵江区大洋学校的操场上,白沙法庭干警林敏正以 “反校园欺凌” 为主题开展普法讲座。她结合真实案例,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解法律知识,现场发放的漫画版宣传册更是成了抢手货。“原来欺负同学可能要负法律责任!”一名学生恍然大悟的样子,让林敏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山区普法,既要“接地气”,更要“精准滴灌”。针对青少年法治教育薄弱的问题,白沙法庭组建“法治导师团”,定期深入大洋、新县等偏远乡镇的学校,开展反欺凌、防诈骗等专题讲座。而在宪法宣传周期间,法庭又联合多部门在白沙居委会摆起“法治地摊”,用莆田方言讲解婚姻家庭、土地纠纷等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 “我家地邻总往我这边多占半尺,该咋解决?”“老板拖欠工资快一年了,能起诉吗?”面对村民们的提问,干警们一一耐心解答,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提供咨询50余人次。这种“按需普法”的模式,让法律知识从书本上走进了群众的生活里。 如今,“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的联动普法模式已成为白沙山区的法治品牌。从校园到乡村,从线下讲座到线上短视频,法治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 青山不语,法徽有声。白沙法庭的法官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守护公平,让 “枫桥经验”在山区焕发新活力。未来,他们将继续以丹心映法辉,在青山深处绘就更加和谐美好的法治新“枫”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