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城厢区灵川镇东进村党委依托省级文保单位东汾五帝祖庙,在党群服务中心一楼设立“五帝评理室”。该评理室将五帝文化、非遗传承与现代乡村治理理念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化解村民矛盾、促进乡风和谐的新平台,为全省探索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实践,在城厢区焕发出参与基层治理的全新活力。 “五帝评理室”的根基深植于五帝信仰所蕴含的“公正和谐”精神沃土。其评理团队由镇驻村领导、司法所人员、辖区民警、村“两委”干部及德高望重的乡贤共同组成。在调解实践中,团队创新性地融合乡俗民情与现代法理,切实提升了纠纷化解的成功率和公信力。一年来,已成功调解各类村民纠纷6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调解不过夜”。 村民詹某与王某是前后邻居,两家房屋原本共用一条历史形成的排水沟。然而自2003年起,王某以“美化院落”为由,在排水沟上堆放杂物、砌筑矮墙,最终完全堵塞了通道。每逢雨季,雨水倒灌至詹某房屋地基,导致墙体长期浸水、墙皮大面积剥落,房屋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詹某曾多次要求王某清除障碍物,但王某坚持认为排水沟位于自家宅基地范围内,不予理睬。此前,村委会曾先后5次组织调解,提出“分段清淤”“加盖排水板”等方案,均因王某拒绝清理堆积物而未能解决。 今年3月15日,由“五帝评理室”负责人彭新龙牵头,联合镇司法所、辖区民警、村“两委”干部及乡贤组成专项调解组,冒雨实地勘察。调解组运用科技手段辅助取证,通过无人机航拍厘清地势走向,使用激光测距仪确认填土导致沟底抬升高度达42厘米,并清晰记录了雨水冲刷形成的倒灌痕迹。技术勘验结果显示,王某堵塞排水沟的行为是导致詹某房屋地基积水的直接原因。在确凿证据面前,调解组结合五帝文化倡导的邻里和睦精神与相关法律规定,对王某进行耐心劝导和释法明理。最终,王某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及由此造成的法律后果,同意清除障碍恢复沟渠原状。这起旷日持久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2024年3月25日上午,村民詹某龙家门前突然“此路不通”!原来邻居黄某蓝为了在自家屋后一块0.069亩的“飞地”上耕种,竟填土封路,彻底堵死了詹某龙家通往房屋的唯一通道。一场因巴掌大的土地引发的纠纷让两家人剑拔弩张。 多年来,双方虽偶有摩擦,但尚能维持通行。此次,黄某蓝在未与詹某龙充分协商的情况下便着手填土整地。一铲铲泥土下去,不仅覆盖了田地,也截断了詹某龙一家的唯一通道。詹某龙随即向村调解委员会、“五帝评理室”求助。 接到求助后,评理室人员与村调解委员、网格长等火速赶到现场:黄某蓝的填土作业已筑起一道埂,将詹某龙的家“隔离”开来。双方各执一词——黄某蓝坚称是在自家地界内耕作,詹某龙则控诉对方侵犯其世代通行的权利,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调解员和评理室人员先安抚双方情绪,随后拿出土地台账,现场确认了黄某蓝对0.069亩地的使用权,同时也明确了该地块确实位于詹某龙主要活动区域(埕地)及历史通行道路上。他们指出,黄某蓝行使土地使用权固然合法,但不能以牺牲他人合法的通行权为代价。“你有权种地,他有权通行”。为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他们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经过耐心细致的沟通和实地反复丈量、比划,一个兼顾双方利益的方案逐渐清晰:在保障黄某蓝能在其0.069亩地上进行耕种(如种植低矮作物如红薯、花生)的同时,必须永久保障詹某龙家通行的适当宽度的通道。填土造成的障碍必须立即清除,恢复原状。 经过调解,黄某蓝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同意立即清除填土,恢复道路畅通,并承诺今后耕种绝不影响通行。双方当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 文化赋能治理,焕发新活力。在谈及调解矛盾纠纷工作的感悟时,“五帝评理室”负责人彭新龙表示,日常工作中,他们充分借助五帝祖庙在村民心中的文化凝聚力,并依托庙内“非遗展示馆”的教育平台,将诚信、礼让、和谐等传统美德有机地融入调解过程与现代治理体系。这不仅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在一次次“评理”实践中,深化了村民对本土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此外,“五帝评理室”还与时俱进,积极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以评理室为载体,开展普法宣讲活动,提升村民法治素养;依托非遗资源,开设面向青少年的研学项目,让传统美德薪火相传。这种“以文化浸润人心,以道理说服群众”的人性化治理模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 “将祖庙承载的公正精神转化为化解纷争的智慧,‘五帝评理室’是我们活化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进乡村善治的一次成功探索。”东进村驻村第一书记林巍表示,“它既守住了文化的根脉,又切实提升了治理的效能,让村民在共同的文化认同中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内生动力。”据介绍,这一立足本土、深挖传统、服务当下的创新实践,已成为城厢区乃至莆田市基层治理进程中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