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话有一句表示“人多力量大”意思的俗话,由于方言读音与普通话的差异,我一直不能确定正确的记录文字。特别是“庶”和“城门”二词,有时所见一些方言的文字资料,前者写作同音的“誓”,或者音和义都比较接近的“盛”。后者“城门”则容易被误会是指“食物”或者“吃的物”。 经过较时间的读书和思考,现在我以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先讨论“庶”。 《论语·子路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冉有的一段对话。 原文为:“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大意是:孔子到卫国,称赞冉有的政绩体现在“人口众多”(庶)。冉有就问下一步该做什么,孔子回答说努力发展经济,让他们富裕起来(富之);冉有又问富裕之后呢?孔子说“教育他们”(教之)。 这段对话我在《冉求这厮》一文中作过粗浅且可能贻笑大方的讨论。我在《冉求这厮》文中把这个“案例”,概括为体现孔子的“三步走”治国方略。 孔子的这个方略在“先秦”乃至整个“古代”,应该是得普遍认可并采纳的。即使是当代,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两个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再穷不能穷教育”等口号,似乎都有“孔三步”的余音? 我重提这段话,主要的兴趣点在于“庶矣”一语对方言学习的启示,“庶”在《论语》中这样使用,表明“庶”在古代就有“多”的意思。 “多”可以用“庶”表示,还可以是“盛”。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盛”与“稀”对文,可以理解为“多”与“少”。 多与少还有一个词是“庶几”,几也表示“少”,“庶几”可以翻译成“多少”。 富庶、众庶(庶众)、庶子、庶出、嫡庶、庶吉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等,这些词语中的“庶”均为“多”义。 庶与盛,“一声之转”,在莆田话读音如“誓”(或逝),但把表示“多”义的字,写作“誓”或“逝”,依我之见,认为是不对的。 多、厚、丰、富、阜,虽然也有“多”的意思,但参考读音,准确的用字则不能全都替换作“庶”。多是多,庶是庶,桥分桥,路分路。从循音记字的角度考虑,还是“龟、鲎”分开装筐为妥。 前文“人多”(人众庶)紧接下文的读音,会让人误会是与“吃饭”有关的问题。有的人就解释为“因人多而煮大鼎(锅)饭”,大鼎饭好吃;或者“因人多饭少,很快吃完,觉得饭菜特别好吃”。由“人多吃食”的现象,推演开去,可以指任何一项事务因人多而快速完成。这样似乎是受到“好城门”读音影响而误作“好食糜(物)”歧义? 但是,在从语言应用的实际情景看,应该是由战争中防御战术引申而来。 现成的语句有“众志成城”(成语),“人多力量大”(俗话),伟人诗句“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由此就能顺理成章地得出“人众庶”就最“好”的最坚固的“城门”的结论。 在需要大量人工协作完成某项工程,如开荒垦地、种植庄稼(插秧“布田”)、搬运散碎贷物等,当快速完成任务时,人们总是欣喜感叹:果然“人众庶好城门”! 当年修建东圳水库,只有少量性能较差的工程机械,主要还是依靠数万民工手脚的体力付出。想象当大坝筑成蓄水时,人们欢欣鼓舞,更加相信人多力量大,堪比打了一场大胜仗,人山人海,万众高呼:“人众庶好城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