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洒余热护春苗
郭克绍老人义务为青少年解说闽中革命史,热心帮扶贫困学生上学、就业
【发布日期:2012-04-19】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钱碧云】
“红军纪律真严明,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今年清明节那天,73岁的老党员郭克绍冒雨来到闽中革命纪念园,亮开嗓门,为前来瞻仰先烈的青少年学生教唱《红军纪律歌》。 “党和政府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一定要继续发挥余热,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得更好。”受到中国关工委表彰为先进工作者的大洋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郭克绍向记者道出了他的获奖感言。
“我是老革命的后代”
1991年,当时还任大洋中学政教处主任的郭克绍,就已经是大洋乡关工委成员。1999年,他退休回家,当接到大洋乡党委聘请他担任关工委副主任的授命时,他兴奋得整夜难眠。 老郭要到关工委上班,他的老伴“犯愁”了,马上发动亲友劝他,“您辛辛苦苦干了大半辈子,好容易退休回家,干嘛还要操闲心。”“眼下儿孙满堂,就该在家享享清福!”……面对老伴和亲友的“苦口婆心”,老郭把他们一个个挡了回去,“我是闽中老革命的后代,关心下一代,我怎能袖手旁观?” 原来,郭克绍祖母陈美治负责过地下党接待站工作,父亲郭式国是闽中游击队交通员。出生于1939年的他受家庭影响,不到10岁就参加闽中司令部儿童团,站岗放哨……
“下一代事业有成,我最幸福”
大洋是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仍有不少学生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郭克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从2000年开始,他不但坚持每学年资助5名贫困学,还带头捐资,发动社会热心人士献爱心,先后筹集资金50多万元,成立了“大洋乡教育基金会”,几年来帮助贫困学生达3000多人次。为了摸清底子,老郭经常带领关工委一班人,沿着崎岖的山路,挨家挨户走访、登记。大洋乡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他的足迹。 看到许多初中毕业生继续就学难,老郭又坐不住了。七上福州,用诚心感动了中华职业技术学校的领导,7年来该校特招了大洋籍176名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由该校直接安排就业。老郭经常到学校看望他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学子们倍受鼓舞。此外,他还通过书信往来、打电话和利用学生放假回乡机会召开恳谈会等,了解他们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勉励他们克服困难,奋发学习。 每年春节,许多受到老郭帮助过的学子,都会结伴来拜访他。 “看着一个个老区后代健康成长,我感到非常欣慰。”老郭深情地对记者说,曾经受过他资助的范锦鸿,通过十年的拼搏,已成为上海一家企业的老总。小范去年回乡当听到老郭和一些老游击队员为出版《闽中人民革命史诗》缺少资金而一筹莫展时,当即捐资48万元,出版印刷了 5000多册。
“我要把革命精神传播下去”
老郭的老伴对记者说, 每天上午8点,老郭就准时到闽中支队司令部纪念馆“上班”,即使是节假日,他也要前往距老家坝头村一公里外的纪念馆,为前来闽中司令部瞻仰的青少年当义务解说员。据介绍,十几年来受教育师生达40多万人次。 为了当一名出色的讲解员,他找来的资料足有一尺多高,整整3个月,每天晚上一吃完饭就学到10多点,还做了5本笔记。 纪念馆值班员詹金合告诉记者,除了参与重建、扩建纪念馆外,作为文化人的老郭还把大量时间都花到收集完善革命史料、当义务讲解员上。从2004年“闽中革命史诗碑园”的落成到 “走向胜利”的大型群雕,无不倾注郭克绍的心血汗水。 据介绍,几年来,老郭自费跑遍闽中10多个县区,征集到原始图片289张,地下党领导用过的实物112件,传单、票据142张,这些珍贵的闽中革命史料和文物,使展览馆的内容更加丰富翔实。
|
西天尾镇开展宗教场所消防演练 筑牢安全“防火墙”
秀屿区东峤镇居家养老项目 多元服务托起“夕阳红”
荔城区北高镇:挽袖献爱心 热血传真情
我市千名职工共庆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文艺汇演奏响新时代奋斗强音